阳信支派
治理黄河 勞之常、阳信《勞氏宗谱》、山东勞山地区
根据古代《勞氏族谱》记载,勞氏先民早在汉代已经群居于山东勞山地区。勞氏的“勃海堂”,应为渤海湾沿岸地区堂号,说明早有勞氏族人生活在渤海湾地区。如今,靠近山东勞山(今崂山)地区已罕见有勞氏村庄,唯有阳信地区,仍有一些勞氏聚居地。阳信勞氏宗支,是留居勞氏发祥山东地区的最大一支。
图錄卷



据阳信《勞氏宗谱》记载,阳信先祖原系青州府乐安县史家口人,后迁居济南府的阳信县。阳信勞氏,是留居勞氏发祥地周边山东地区勞氏最大宗支,阳信勞氏后裔人才辈出,有迹可循。
阳信县志记载的文武百官、名人学子,有不少勞姓子孙榜上有名。而且有的地位显赫,有的功勋卓著,有的博学多才。阳信近代勞氏名人中,最值得介绍的就是勞之常:
勞之常 (1873-1948),字 逊五,阳信县新化区勞庄(银高乡小勞村)人,8岁入西程坞私塾,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考入天津北洋武备学堂第二期,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又入北洋武备学堂铁路工程科首期学习,各科成绩均为优异,且通英、德、日等7种外语。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毕业后,勞之常任京汉铁路局技司(技师)。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 阳信县遭受旱灾,勞之常招工2000余人修筑铁路,解决饥荒就业。1908年 (清光绪三十四年) 勞之常任浙江铁路局技司,主持沪杭甬铁路的勘测、设计、施工。1910年(清宣统二年)勞被清廷升为补用道员,诰赠其曾祖父、祖父、叔祖父、伯父、父亲均为资政大夫,其母为浩命夫人,以示嘉奖。1912年任浦信铁路工程管理局长,兼署津浦铁路总工程师,1917年1月任津浦路管理局副局长兼署交通部参事,同年3月任山东(黄河)三游河务总局总办(驻洛口)。勞之常督办河务期间,步行考察了山东段黄河治理情况,与技术人员探讨治河方案,并著《治黄管见》一书,提出了"裁弯取直,束水攻沙"的治河主张。1918年督修白龙湾黄河北岸固坝防险工程。 1919年1月,勞之常署理山东河务局局长,兼署山东国际救济委员会会长,中国国际饥懂委员会委员。同年秋末勞之常归故里探亲,捐银币千元倡修《阳信县志》。1920年4月,勞之常任山东河务局局长。同年夏,华北五省大旱,鲁西北35县受灾。勞之常多方奔走,为灾区募捐,并捐款千元贩济阳信灾民。同年秋,勞之常参与以工代赈修筑济(南)无(棣)公路阳信段。是年又为惠民岱北公学购置校田,以扩大学校经费来源。1921年7月,山东境内黄河在利津宫家坝等处决口泛滥。鲁北受灾面积5400平方公里。9月勞之常受北京政府大总统徐世昌之命,协助山东省长田中玉负责宫家坝决口堵合事宜,并赴灾区安抚灾民。因勞之常在任内颇有建树,北京政府授予他二等大绶宝光嘉禾章及四等文虎章各一枚。1922年4月,勞之常被选为中华工程师学会副会长,并于本4月24日主持在北京青龙桥举行的,詹天佑大铜像揭幕礼及学会10周年纪念会。同年6月勞之常升署北京政府交通部次长,11月任交通部次长,12月奉大总统黎元洪之命,与鲁案善后督办王正廷办理接管胶济铁路事宜,12月任交通部代总长。此间,勞之常代表中国政府与日本政府,在青岛正式办理了胶济铁路及其支线并一切附属财产的接管手续。1924年11月,勞之常调任交通警察总司令兼京汉铁路局局长,1925年春离职回故里。1926年7月22日,勞之常复任交通部次长,并兼京汉铁路局局长。在其任内,致力发展铁路事业,为此得北京政府所颁一等大绶宝光嘉禾章一枚。1927年1月,勞之常辞去交通部次长之职,专任京汉铁路局局长,同年6月卸任。此后,勞之常寓居天津,与曹锟、吴佩孚等交往甚多。1936年5月,勞之常出任冀察政务委员会之交通委员会顾问。1938年5月,勞之常谢辞伪山东省长马良聘其出任省总务厅厅长之职。1939年为避水灾,勞之常由天津迁居北平西城斜街19号山东同乡会内,靠变卖家产维持生计。1948年勞之常入北平"耆英会",同年12月病故。
《大众日报》2016-11-23的12版〔往事·发现 齐鲁名士〕刊登的“勞之常:刚柔相济力撑危局”一文(该报记者 鲍青,通讯员 张勇),介绍了勞之常治理黄河、赈灾等等的丰功伟绩。文摘如下:
民国初年,国家多难、百姓蒙尘。他意图实业救国,建铁路、治黄河,成果辉煌。任职北洋政府后,面对强邻日本,他不畏强暴为国护权。日邦地震,他又代表中国前往赈灾,善行义举赢得中外美誉。
初冬的黄河济南段,水流澹澹,涟漪缓缓。金黄的河水如流动的金飘带,轻轻拍打堤岸,柔美、恬静、迤逦。岸边滩涂片片,光秃秃的杨树林在微风中沙沙作响。
但对于近代以前的黄河两岸百姓来说,黄河水畔是无心顾望的美景,黄河水患却是迫在眉睫的灾难。
为根除水患,历代政权无不投入巨大人力物力,却往往收效甚微。在泺口黄河风情园,便树立有五通“治黄德政碑”。其中自南至北第四通“三省感恩”碑,系鲁直(河北)豫三省百姓,为纪念时任山东河务局长的勞之常所立。
勞之常治黄,兢兢业业,成果辉煌。在治黄外,他长期主持近代中国铁路事业,在列强环伺危境下,勞之常刚柔相济,积极斡旋,力撑危局。
铁路出身,惠隆桑梓
与治黄功绩相比,勞之常的铁路成就往往被人所忽视。
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勞之常出生于阳信县银高乡小勞村。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勞之常考入天津北洋武备学堂学习军事。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勞之常再入该学堂铁路工程科学习。求学期间,勞之常各科成绩优等,且通晓英德日等多国语言。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勞之常毕业入京汉铁路局任工程技司(技师)。他先后协助詹天佑参与沪杭甬、京奉、津浦、京汉、京绥、陇海等铁路建设。
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勞之常的故乡阳信遭遇旱灾袭击,百姓流离失所,逃荒求生。勞之常闻讯,忧心忡忡,苦苦思索解救良策。恰好此时铁路因精壮勞力匮乏而进展缓慢。勞之常立刻提议,可否用“以工代赈”从阳信募集壮工。得到准许后,他立刻在阳信县招募勞工2000余人,故乡因而得活者近万数。家乡百姓感其活命之恩,集资为其立碑刻上书“惠隆桑梓”四个大字。
精于治黄,三省感恩
1917年,勞之常任山东河务局局长,由修路转为治黄。
近代中国人,谈黄河而色变。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大改道”,既是温柔慈爱的母亲河,也是喜怒无常的灾害河。每次决口改道,沿岸百姓饱受摧残。而在平时,他们也要忍受黄河瞬息万变的水患威胁。
相较修路,治黄是大事亦是难事。勞之常白天考察黄河水流、滩涂和险情,夜间研读国外治黄著作。他结合古代和现代经验,提出“裁弯取直,束水攻沙”的治黄主张。
1919年,利津县黄河北段出现淤塞,河水无法北行便全走南河,由两股而化为一股的激流,直冲宫家以下的河套李家。入汛后,上游来水大增,利津县水势日大,淤塞北河也复冲垮,宫家坝成为巨险之地。勞之常接汛报后,赶赴实地观察勘测,当即写就报告申请资金清淤疏通。然而多事之秋的民国,财力本就捉襟见肘。勞之常的报告递送北京,便石沉大海杳无音讯。
宫家黄河水势日甚一日,危机也在量变中等待质变。1921年7月19日黎明,宫家南大坝难承水压发生决口,4米高的洪峰奔腾下泄淹没民居。第三天,口门段被刷宽至640米,河水越过徒骇河向西北平漫入海。
浑浊的黄河水如出鞘利剑奔流四溢,利津、滨城、沾化三地受淹1300多平方公里,300余村受灾,灾民18.4万余人。除稍有力迁徙他乡外,无家可归露宿大堤者达6万人。
初时,口门溃堤若治理得当,尚易堵复。虽经水务局多次请款,中央也仅仅拨发5万银元救灾。这5万元拿来赈灾发粮尚显吃力,何谈购买机械堵塞缺口。
随着时间推移,口门段溃堤向西扩展至南杨家村一带,决口宽度达1786米。眼见政府无法堵缺,乡居尽被漂没,利津县劝学所所长任道元与当地乡绅纪鹗元,率灾民到省府要求堵合宫坝口门。数百灾民衣衫褴褛,于省署前号哭震天。督军田中玉被迫应允灾民的请求。
勞之常会同田中玉堵塞黄河缺口,成绩突出。北洋政府授予勞之常二等大绶宝光嘉禾章及四等文虎章各一枚。鲁直豫三省百姓更合铸石碑,记载勞之常的治黄业绩。
此后他亲自督修黄河北岸白龙湾固坝防险工程。经过他严格把关,白龙湾堤坝此后再未决口,结束了“开了白龙湾,先淹武定府,后淹阳信县”的灾难历史。
接收胶济,见证历史
1922年4月,勞之常当选中华工程师学会副会长,再由河防入铁路。同年6月,勞之常升署交通部次长,11月正式就任。
当时的交通次长,并非是个人人称羡的好差事。历任官员,皆因中日间关于胶济铁路主权归属而焦头烂额。连接济南和青岛的胶济铁路主权归属,是牵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大事件。它的诞生、变迁和回归,昭示着近代中国外交的兴衰荣辱。
清末德国强占胶州湾后,提出与中国合资修筑胶济铁路的方案。1899年胶济铁路破土动工,1904年全线通车。当时人称“胶济铁路既通,北可直捣京津,南足控制宁沪,将来顺济、高徐两路若成,中国东部产业之运命亦为青岛所制”。胶济铁路战略位置之重要,可见一斑。
邻国日本早已对山东虎视眈眈,更将胶济铁路视为扩张的重要一环。1914年欧战爆发,日本趁机派遣两万日军从烟台登陆强占胶济铁路和青岛。
弱国无外交。两大列强争夺猎物互相撕咬,真正的主人却只能一旁尴尬观望。北洋政府委曲求全地宣布,要以潍县车站为界,以东属交战区域,以西严守中立。然而9月中旬,日军便一部兵力按原计划攻击青岛,另外一部则向西进发。9月25日,日军占领潍县车站,驱逐中国官员。北洋政府提出抗议,然而有恃无恐的日军沿铁路继续西进,相继占领张店、济南等车站,控制胶济铁路全线。
日本占领胶济铁路后,倾销日货,滥发纸币,攫取财富。日军还在坊子、张店、济南等地建立工厂,设置民政分署,征收赋税,受理诉讼,俨然成了国中之国。
日本侵占胶济铁路,染指山东大地,引发爱国民众的强烈不满。中日围绕胶济铁路的主权归属展开了多轮交涉。11月8日,中国政府提出青岛行动结束,日军应返回青岛。日本公使则对此置若罔闻。
1921年11月,华盛顿会议召开。因不愿看到日本独霸远东,英美诸国皆支持中国收回山东权益。
华盛顿会议议定中国支付赎金收回胶济铁路。日本虽然骄横,却难抵抗英美同时给予的压力,极不情愿地与中国开始权力交接。1922年2月4日,中日双方签署《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及《附约》,胶济铁路和青岛回归拉开帷幕。一月后,北洋政府设立督办鲁案善后事宜公署,特派王正廷为督办。日方在谈判中蓄意曲解条文,企图攫取更多权益,致使谈判波折横生。3月28日,中日签订《关于胶济铁路沿线之撤兵协定》,将铁路沿线划分为三区,分区分时撤兵。
在胶济铁路交涉期间,身为资深铁路人的勞之常,时刻关注时局变幻,并积极建言献策。对于日本的威逼利诱,勞之常提醒谈判者对维护国家利益应报最大之决心。
1923年1月1日正午,中日双方在胶济铁路管理局出席铁路交接仪式。勞之常作为中央代表从日方手中接收胶济铁路及其支线并一切附属财产。
不计前嫌,勠力赈灾
时事的变化和倒转,往往不被人力左右。先前还在谈判桌上耀武扬威的强国,瞬间坠入了灾难的深渊。
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发生7.9级地震。地震共造成15万人丧生,200多万人无家可归,财产损失65亿日元。由于地震正值中午,很多人家在烧火做饭,炉火倾倒,大火蔓延。木质结构为主的日本房屋,瞬间成为灰烬焦土。东京横纲公园,本是无家可归者的避难所,却被大火夺去三万八千条生命。饥肠辘辘的幸存者不顾生命危险,试图从池塘和湖泊里抓鱼充饥。许多灾民更排着两英里长队,等待每天的定量口粮。
备受日本欺凌的近代中国,不计前嫌立即施以援手。北洋政府迅速组织赈灾救济委员会,特别支出库银20万元(当时1元钱可买20公斤大米)用于救灾。国务总理签署命令,暂免食品、服装、药品、卫生材料等出口日本商品的关税。各界名人如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多次组织赈灾义演。而在上海、北京、江苏、浙江等地,也都有自发募捐活动。9月6日,上海总商会、红十字会等团体开会成立中国协济日灾义赈会,共捐助钱粮药品14万元。
勞之常作为中国政府代表,携款前往日本灾区慰问。关东震后惨景令他痛心不已,灾民流离失所更让他痛彻肝肠。在官方援助之外,他将随身携带的个人财产全部捐出。日本大正天皇授予他一等瑞宝章,表彰他的善行义举。
急流勇退,贫度晚年
交通部次长任上,勞之常积极推进近代中国铁路建设。1924年11月,勞之常调任交通警察总司令兼京汉铁路局局长。1925年,勞之常因病离职回到故乡阳信。1926年7月,勞之常再度出任交通部次长兼京汉铁路局局长。因发展铁路事业功勋卓著,获得北洋政府一等大绶宝光嘉禾章一枚。
1927年1月,勞之常辞去交通部次长职,专任京汉铁路局局长。同年6月,北伐军占领徐州,北洋政权岌岌可危。勞之常见惯了政治和战争的尔虞我诈,遂卸任公职绝意仕途。他寓居天津,与世无争,甘做闲散老人。
1938年5月,勞之常谢辞伪山东省长马良聘其出任省总务厅厅长之职。1939年为避水灾,勞之常由天津迁居北平西城斜街19号山东同乡会内。因为官清廉不贪,又拒与日本合作,勞之常只能靠典当变卖家产来维持生计。1948年,勞之常与若干志同道合者在北平加入“耆英会”,同年12月病故于北平。
还有报道:
勞之常 字逊五,1873年生于阳信县阳信镇小勞村,8岁入私塾。1886年,他考入天津北洋武备学堂第二期;1897年,又入北洋武备学堂铁路工程科学习,因成绩优异受到奖励。1900年毕业,任京汉铁路局技司(技师)。1908年,勞之常任浙江铁路局技司,并主持了沪杭甬铁路的勘测、设计、施工。在清末民初时期,我国的铁路大都有外国人勘测设计,中国人却寥寥无几,除詹天佑外,就是勞之常了。而那时对铁路的勘测都是步行,甚是艰苦。为了使沪杭甬铁路早日顺利通车,勞之常经常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地操勞着。不仅如此,京奉、津浦、京汉、京绥、陇海等铁路线上,都撒下了他的汗水,印下了他的足迹。1922年4月,勞之常被选为中华工程师学会副会长,并于该月24日主持了在北京青龙桥举行的詹天佑铜像揭幕礼及学会10周年纪念会。同年6月,勞之常任交通部次长,12月,任交通部代总长,并代表中国政府接管了胶济铁路。1923年,勞之常代表我国政府到日本赈灾,获得日本天皇颁发的勋章。1919年3月,勞之常任山东黄河上中下三游河务总局局长。期间,他不但步行考察了山东段黄河治理情况,于技术人员探讨治理方案,还著有《治黄管见》一书,提出了“裁弯取直,束水攻沙”的治河主张。1920年初,他亲自督修了白龙湾黄河北岸固坝防险工程,从而结束了黄河以北7县的涝灾历史。他还倡导和鼓励黄河沿岸的百姓,植树造林,防风护坝,绿化黄河。1921年7月,山东境内黄河利津宫家坝等处决口泛滥,勞之常受北京政府大总统徐世昌之命协助山东省省长田中玉赴灾区安抚灾民。因勞之常在任职期间颇有建树,北京政府授予他二等大绶宝光嘉禾章及四等文虎章各一枚。
勞之常 虽官居要职,但从不忘生养他的家乡,且为其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情。勞之常在治黄3年中,来家省亲,深入百姓中了解调查情况,过问县内事务。时逢民国政府下令修志,又鉴于阳信县志自乾隆24年重修以来,历时160年没有续修,他便根据父老乡亲的要求,首倡修志,并捐银千两。1920年,他找到当时的县知事,提出用募捐的办法续修县志,1922年终成初稿,1924年修成正稿。
勞之常 还十分重视家乡的教育事业。还乡期间,他发现县立国民学校地处偏僻,紧靠荒野,匪盗猖獗,师生人身安全没有保证,他便腾出家中的房子,让作教室用。在治黄期间,他得知惠民岱北公学经济窘迫,便将黄河下游的部分滩地拔给学校耕种自给……因此,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阳信各地乡绅为褒扬勞之常对家乡所做出的贡献,在阳信县城南门外立了一块2米高的石碑,上刻“惠隆桑梓”四个大字。
点评:
- 根据古代《勞氏族谱》记载,勞氏先民早在汉代已经群居于山东勞山地区,东汉(160年)山东狼牙地区农民起义首领勞丙最为知名。晋代勞氏先民有的迁徙进入中原地区,其中晋朝有三公郎勞霸,孝义谱载有晋武帝泰始五年(269)为勞霸诰命书。勞氏的“勃海堂”,应为渤海湾沿岸地区堂号,说明早有勞氏族人生活在渤海湾地区。晋代还有勞夷迁徙浙江山阴,唐代勞元锡家族世居中原武阳。但是阳信《宗谱》以及各地《勞氏族谱》都没有记上述名人与阳信宗支的关系。南宋开始,多数勞氏宗支迁徙、择居于江南和岭南。如今,靠近勞山地区已罕见有勞氏村庄,唯有阳信地区,仍有一些勞氏聚居地。阳信勞氏宗支,是留居勞氏发祥山东地区的最大一支。阳信后裔人才辈出,勞之常是阳信勞氏子孙的杰出代表,最有良知的科学家,他为中国铁路建设和黄河治理,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用血肉之躯,履行了科学救国、为国为民不为官理念,这种高尚情操,现今仍然闪光。
勞康泉 谨识 2017年冬 于广州 2020年 春更新
主要参考资料:
- 《阳信 勞氏族谱》上海图书馆藏
- 《山东省 阳信县志》勞乃宣等纂,成文出版社,民国十五年(1926年)版
- 【勞之常】《中國近現代人物名號大辭典》浙江古籍出版社,
- 〔往事·发现 齐鲁名士〕勞之常《中共山东省委机关报(大眾日报)》,2016-11-23 第26856期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