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角琰裔
土角村《劳氏族谱》,思澄公,《海康县志》
图錄卷



土角村位于雷州城东郊,周边良田万顷、大海长滩,历来是、鱼米之乡。
根据土角村清代《劳氏族谱》记载,土角村劳氏先祖在此定居始于明朝。族谱开篇称:劳威广东省諫议夫,妣陈夫人,公官广东致仕后,其后裔有祐荣公者移居廉江湍流村创业开基,为我劳氏太始祖。但思澄公编《劳氏族谱》序言提及,土角村劳氏上祖四代无载,因此上下世系不接。还有其他存在问题,序言有叙说:
古者,国有史,家有乘,族有谱,所以记实也。 我祖,自明以来,迁居于此,不下三百馀年矣。 国初,潮水为灾,谱随湮没。 南湖、宗圣、鼎彝、鼎俊四公,以上四代一无可考。 曾祖天民公,搜辑经年,寻无实据,只自四公以下,录成一谱,藏之于家,迄今已历有三世矣。 简蠹[dù]残篇存者,仅十之七。 及今,为之世未远,而族未繁,搜访尤易为也。 倘在迁延,则老成凋谢,而无存铭志。 颓残而失据后,虽有贤子孙,崛起而为之,而其事亦无可考, 如何独无以对先人?且亦无以昭来许(后辈)也。 是以族中父老,谓此事自久远,不可己而不为,不可为而不速, 因属其事于澄,乃携诸兄弟侄辈,董其事而成之,使百世而后,支派分明, 如线之延,如珠之贯,既而笃其敬宗睦族之谊,亦以慰其瓜绵掓衍之思, 庶可(几乎)与国之史、家之乘并传不朽也。 若夫追本、寻源、析疑、补阙,则待之后贤者是更,余之厚望也夫。
又序:
东海有劳山,人居其所。 至汉,赐姓劳氏,郡曰松阳。 三国时(应为南朝),劳彦远仕蜀,为尚书左丞。 唐(应为东晋)有兰亭二十四贤,劳彝并列。 宋莱阳产银砂,民多私采,安抚使以劫论, 劳湮为京东转运使,乃言曰,山泽之利,人皆有之。 议罢获免,民被厚德。 明劳钺,任湖州太守,泽润千里,恩敷百姓休哉, 或列仕籍,或登贤书。 考诸前朝,何其盛耶。 劳氏诸公,其苗裔与明末劳讳安公,卜宅于东洋龙角村, 而宗圣公、鼎彝公、鼎俊公同居焉。 鼎彝公之长子先登公,明庠士也。 清时,安公五世孙觉世公,选明经品立行修,孙太守敬重, 请掌雷阳书院,教人皆有所矜持(举止得体)。 六世孙,而泰公宴鹿鸣(宴饮),应宸公游伴水(白色右江区西南), 七世孙峤公食饩(送食物),宾臣公名登,国学。 八世孙,思济公、思沃公、思永公身列胶庠(并列庠生),思澄公郡廪(廪生)。 九世孙克定公、克一公,言采其芹(摘自诗经,意”礼尚”)。 且族内寿者孔多,屡蒙恩赐,何其隆也。 族将大,子孙贤,诚哉是言。 八世孙思澄书
补遗:
所谓补遗者,谓其辈次无微,文献具无可考, 故前谱遗之,而今特补之也。 蓋年湮岁远,始祖不能以一线直接于下。 故修谱者只从始祖威公修起, 而自威公以至南湖、宗圣、鼎彝、鼎俊四公, 不知世凡几易,然其上虽不接,其下犹可考。 至若村东古碑,中书劳明江, 十七公妣吴孺人, 旁书大邦、大任,字迹不甚分明。 及展簿中所载, 明隆庆七年劳邓馀、劳珊, 康熙四十八年劳帝经等名, 既不知谁为之先,谁为之后, 自不得不补之于此。
- 〔注〕劳思澄,清代咸丰乙卯(1855)举人,雷州土角村人。思澄公提及“国初,潮水为灾,谱随湮没”。“国初”应指清朝(1644-1911)初年。据志书记载,明清时期雷州地区台风、海啸灾害频发,其中明万历二年(1574)“咸潮湧浸”,1589年“台风海啸”。也许族谱就在其中一次海啸中湮灭。那南浫村《劳氏族谱》日彬公序言提及“考之遗谱,乃乾隆(1736-1796)中所修,奈因简断篇残,其派次名字十仅存半”。 也说明,思澄公提及“国初,潮水为灾,谱随湮没”发生在清初或明末。
如今我们看到的土角村《劳氏族谱》所载,是思澄公仅依据其曾祖天民公搜辑资料编撰而成的,所以存在不少未解之谜。思澄公在族谱又序中指出:“劳讳安公仆宅于东洋龙角村,与宗圣鼎麟鼎俊公同居焉。南湖、宗圣、鼎麟、鼎俊四公,不知世凡几易。然其上虽不接,其下可考”。讳安公 字文仙 号南湖,只有安公一支记录较完整。其他合族诸公:鼎麟、鼎俊公父辈以上无载,他们也许是安公的侄孙;宗圣公,上祖同样无载;标注为住雷城系的七世柔顺公,属于哪一支?其上祖有几个兄弟住雷城?附城犁头插村,是否属于住雷城系?均不得而知。
思澄公在补遗更指出:“至于村东古碑中书劳明江十七公妣吴孺人,旁书大邦大任字迹不甚分明,及展簿中所载明隆庆七年(1573)劳邓馀、劳珊,康熙四十八年劳帝经等名,概不知谁之为先谁之为后,自不得不补之于此”。这些名单更加久远,可惜无据可考。但是,可以想象,明朝的土角劳氏,已是合族而居的大族。
然而,八九十年代,有人看到化州劳村族谱有载大邦、大任迁居雷州,便认为就是此碑旁书的大邦、大任。其中,自称为十三世孙的马龙,更在土角村新编《劳氏族谱》作序,“确定安公必是在大邦、大任之后裔”,并将旧谱记载先祖来自湍流改为来自化州。但是,篡改者忽略了很多历史细节。
首先,土角 思澄公序言明确指出:“我祖,自明以来,迁居于此,不下三百馀年矣……明末劳讳安公,卜宅于东洋龙角村,而宗圣公、鼎彝公、鼎俊公同居焉。鼎彝公之长子先登公,明庠士也。”,土角安公生活在明朝,其曾孙辈的鼎彝公之长子先登公,也是明朝庠士。而化州劳村十三世大邦、大任,在清朝康熙三十年(1691)才外迁,他们绝不可能是土角村安公上祖。而且,化州族谱记载大邦、大任、大茂、大秀兄弟四人,“俱迁雷州中火鸭水尾村”。其次,大邦、大任、大茂、大秀兄弟之父,旋甲 妣周氏,曾祖父京、祖父凤仪,均“同葬榕木水向”,与土角村东碑记的“劳明江十七公/妣吴孺人”不同名字,下葬地也不同。假如此碑旁书者大邦、大任就是化州劳村十三世大邦、大任,也只能解释为:“劳明江十七公/妣吴孺人”是其叔伯祖,而且他们晚于土角安公等人迁居于此。
也许,土角村东碑记旁书者大邦、大任,与化州劳村大邦、大任,仅仅同名同姓而已。其实,劳瑜、劳琰后裔,均有大字辈,如:瑜公五世孙大字辈,相当于安公二世;那南浫村四世就有大字辈,与于安公五世孙平辈。由于土角村流传的族谱资料没有记载他们的上下世系,我们无法证明他们的身世。
一、合族谱
思澄公在补遗指出:蓋年湮岁远,始祖不能以一线直接于下。故修谱者只从始祖威公修起,而自威公以至南湖、宗圣、鼎彝、鼎俊四公,不知世凡几易,然其上虽不接,其下犹可考。此外,清末编修的土角村《劳氏族谱》,记载几个支派子孙,属于同宗合族谱,其中安公子孙为主,谱载其字派为:
安仕鼎日世 於重思克之 作可期同志 丕承子自然 美德绍毓秀 焕发兆瑞祥
- 〔01〕讳安公 字文暹 号南湖 二子:仕运、仕荣。仕运二子:鼎秀、鼎茂,字派为:鼎、日、世、有、必、思……。;仕荣一子:鼎硕,字派为:鼎、日、世、于、重、思……
- 〔02〕鼎麟上祖无载,子孙字派:鼎、先、廷(希)、有(继)、开……
- 〔03〕鼎俊上祖无载,子孙字派:鼎、日、世、于、重、思……
- 〔04〕宗圣为五世,上祖无载,其子孙字派:继、重……
- 〔05〕居住雷城系无详载,七世柔顺公,后世为:思、克、昌、作……土角村传载《劳氏族谱》,有六世空格,仅标注为住雷城系,人数不详。七世孙只有记载柔顺公子孙,但其父无载,上祖无载,不知属哪一支派。六世有“住雷城系”,也许包括附城犁头插村劳氏。土角村《劳氏族谱》还缺载其他外迁子孙。
土角村思澄公在补遗中指出:“南湖(安公)、宗圣、鼎彝、鼎俊四公,不知世凡几易。然其上虽不接,其下可考”。只有安公以下记录完整,鼎彝、鼎俊公也许是安公侄孙。但是,族谱记载宗圣公为五世,属于哪一支不得而知。
根据湍流、南亩、那南浫《劳氏族谱》谱记载祐荣世系,对证祐荣公墓碑记载子孙世代,以安公上祖四代无载推算,安公是祐荣十世孙,安公子孙字辈排序,也可演变为祐荣世系,依次为:
10世文(安)、11世仕、12世鼎、13世日、14世世 、15世于、16世重(必)、17世思、18世克、19世之、20世作、21世可、22世期、23世同、24世志、25世作、26世可、27世期、28世同、29世志、30世丕、31世承、32世子、33世自、34世然
其他房子孙辈分以此类推。
二、合族祠
思澄公提及:“至于村东古碑中书劳明江十七公妣吴孺人,旁书大邦大任字迹不甚分明,及展簿中所载明隆庆七年(1573)劳邓馀、劳珊,康熙四十八年(1709)劳帝经等名,概不知谁之为先谁之为后,自不得不补之于此”。这说明,雷州土角村劳氏,属于同宗合族,聚居于此始于明代。最大一支为安公子孙,其他可能是其上祖兄弟、叔伯或同辈兄弟的后裔,可惜没有具体记载。有载,安公六世孙劳有功卒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若以平均30年为一代推算,安公卒于明末1579之前。
此外,土角村“劳氏大宗祠”,实际是同宗合族大宗祠。所以,祠堂不以安公之名号称谓。劳氏大宗祠始建于何年不得而知,据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土角村是我祖族地,我先祖在此入谱入祠。先祖曾迁居雷城犁头插村,后因饥荒逃到徐闻县北部一山村定居。清末民初的每年冬至,我先祖都会带领子孙,步行返回土角村祭祖,领取过劳氏大宗祠分发的祭食和物品。民国之后,因山贼作乱、天灾人祸,而中断返乡祭祖。解放后,由于政治体制的变化,人们的政治观念改变了祭祖观念,甚至被视为封建迷信,宗族观念淡薄,外迁支派很少回归祖族共同参拜。
而我们没有忘记祖宗,每当清明节扫墓,长辈都会告诉子孙,我们的先祖“犁头插公”来自犁头插村,族祖地土角村。此前,我们只知道土角村在雷州城东,不晓得犁头插村在何处。后来才从土角劳琨兄弟那儿获悉,犁头插村就在雷州城,现改称犁头插巷。
八九十年代,我父亲亲自带领子孙,重返回祖族地土角村寻根、祭祖。之后,我们后代子孙继承先人遗志,择机返乡参拜。二000年后我第一次回祖族地,得到劳琨、劳玮兄弟及其父亲等全家人的盛情款待。之后,我们几次到土角村参拜劳氏大宗祠,也是劳琨兄弟引领。
2006年冬至,我们回土角村祭祖,受到族长可琼叔等,及长房兄弟的热情接待和指引。我先后拍摄有照片和录影。
我不懂祖祠的祭祀程序和礼仪,第一次见识祭祖仪式。据说年过六十族人长者,方有资格在正堂跪拜。祭祀主持者,更是由德高望重族中长老担任。主持人按照程序指挥叩首跪拜,他振振有词呼唤拜堂,不时看看祭祀手册指引。
如今,土角劳氏人丁兴旺,已有数千之众,而旧劳氏大宗祠规模较小,而且设施简陋,已不合适现代变化的体面。所以,土角村劳氏宗亲兄弟决定,将这座劳氏旧宗祠拆掉,重建一座规模更大的劳氏大宗祠。
2018年再次筹款扩建劳氏大宗祠,准备2019年动工重建。
2018年冬至,我返回土角村缴交本支派丁款和祭祖,这次是期训兄弟引领。劳氏大宗祠重建前,也许是最后一次祭祖,遂请在场兄弟一起合影留念。
在这座劳氏旧宗祠门楼墙边上,有二块石碑,铭刻二次重修捐资者名单,那是一九九五年和二00七年,劳氏大宗祠先后二次维修的捐款人名录,其中有我父亲和我几兄弟及一族孙名字。
重修并扩建的劳氏大宗祠, 2019年冬至后才完工,2020年01月13日(农历己亥十二月十九)举行隆重落成典礼。土角劳氏宗亲倾尽财力心力,建成一座全新劳氏大宗祠,比较原来的旧宗祠,外表、结构和内堂都有很大改进,整体还算大气体面。劳氏大宗祠有二副主要对联,大门对联首字意示堂号为松阳堂,摆放先祖神位的内堂门对联,采用旧宗祠古对联,此对出自土角村清代举人劳思澄之手。我不太懂对联格律,但感觉二副对联之寓意深远,意境恢弘。
前来庆贺的除了雷州劳氏兄弟,还有湍流等同宗兄弟。湍流兄弟对祭祀仪式很认真,因长途跋涉迟到,不仅要舞狮庆祝,表演舞狮功夫,还要重新列队进祠、参拜叔祖。
当时,我刚从海南避寒回到广州,接到族弟期训来电后,我马上安排赴会时间。2020年01月12日晚间,我乘高铁到湛江,得到广东海洋大学劳赞兄弟的接应,第二天随车赶至现场。我们到达时祭祀仪式已按时辰举行完毕,接着开始庆祝活动。
舞狮活动结束集会交流,共后,在祠堂内进祭祖会餐。劳氏兄弟欢聚一堂,不胜欢喜。
三、人杰地灵
雷州土角村,是劳琰子孙聚居之地,也是风水宝地。部分致仕子孙,雷州府县志有载。据嘉庆《海康县志》及《民国海康县续志》记载:雷州土角清代科举才子:劳而泰,乾隆三十三年(1768)戉子科举人。劳思澄咸丰四年(1854,有记1855)甲寅岁贡,咸丰六年丙辰并补行乙未科举人。劳觉世,清乾隆岁贡。劳佐文,字嘉祥,号霞裳,光绪二十五年己亥岁贡,县学,铨选训导,改选县丞。劳思永,字子方,清嘉庆廪生,府学。劳克一,字协于,清道光廪贡,县学,思永子。劳重峤,字景山,清道光廩生,府学,而泰子。劳应震,清乾隆增生,觉世子,而泰弟。劳思沃,字灌夫,清道光增生,府学,重峤子。劳思济,字川亭,清嘉庆附生,县学。劳克定,字远侯,清道光附生,县学,思沃子。劳克屏,清咸丰附生,府学,思济子。劳鹤年,字字谐,清光绪附生,县学,佐文子,宝经兄。劳宝经,字肇仪,清宣统元年县立高小毕业获奖励,佐文子,鹤年弟(民国资料暂缺)。
不过,传载的土角村《劳氏族谱》记叙各世祖较简略,缺载甚多,有些生卒无考。例如:对十五世孙劳佐文的记载,非常简略,甚至注为后止。其实,如:劳佐文(1846-1932),字嘉祥,海康县附城镇图角村人,光绪二十年岁贡生。曾屡为新职,拒不赴任。一生致力于课徒授业。光绪末年,濬元书院改为官立小学堂,受学堂长梁成玖之聘,充当小学堂教员。1923年,因黄宗海事件牵连,为陈学谈所部营长老眇周所拘。1920年,聘为《海康县续志》分纂。年事虽高,但兢兢业业,致力修志。1932年病逝于修志任上。劳佐文子劳鹤年,字字谐,清光绪附生,县学;劳宝经,字肇仪,清宣统元年县立高小毕业。
土角村是革命老区,许多人在新中国成立前参加革命工作。劳作参、劳可泽、劳作则等近50人享有离休待遇,在新中国建设中,劳可泽、劳期团、劳可良等副科以上人员有30余人。土角村有优良的耕读传统,截止2011年12月不完全统计,己参加工作的大学生有劳云腾、劳期龙、劳同海等近60人。上述数据,外迁裔孙未计在内。
劳康泉 谨识 2020年01月15日(己亥 年十二月廿一)于广州
参考资料
- 土角村《劳氏族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