湍流勞氏
雷州南亩《劳氏族谱》,劳文超,祐荣公
图錄卷



湍流劳氏始祖劳祐荣,元代石城县尹,来自古劳塘头坊,其祖父劳永深,曾祖父劳威,远祖是世居武阳的劳元锡。湍流《劳氏族谱》及分支族谱均有记载。这是南亩支派《劳氏族谱》摘录:雷州南亩《劳氏族谱》记载道光八年(1828)劳文超序言指出:“劳自鼻祖元锡公,世居武阳,后唐天成间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是锡公劳姓始封之祖也。迄九世孙讳威公,宋官翰林,由谏议大夫广东廉憲,寓雄州珠玑里,迁新会,是威公乃粤东始迁之祖也。至威公三世孙讳祐荣,官县尹,建业石城,创居湍流,卜葬于鸡笼山,则荣公诚石城始基之祖耳”。劳文超序言最为可信:
世系之不可无书也,尚矣(由来已久,表示认同)。 书废,则源流无稽、亲疏失序。古有著姓氏之书职(官职),诸少史(小史,礼官), 奠世系,辩昭穆,无贵贱。一而己故(一个己姓之故?), 郯子(己姓,子爵,少昊后裔,郯国国君)生春秋之世,能知少昊(姓己,名摯,字青阳)之名官。 苟非(假如不是)系世相传,彼将焉据(后将凭何据)! 唐以后,世族无传,杜正伦(唐朝宰相)求齿城南而不可得,郭崇韜(后唐宰相名将)徒咨嗟恸号于汾阳。 谱秩文废,一至(一到)于是予劳之族,予甚悼(追念)焉! 劳自鼻祖元锡公,世居武阳,后唐天成间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是锡公劳姓始封之祖也。 迄九世孙讳威公,宋官翰林,由谏议大夫广东廉憲,寓雄州珠玑里迁新会,是威公乃粤东始迁之祖也。 至威公三世孙讳祐荣,官县尹,建业石城,创居湍流,卜葬于鸡笼山,则荣公诚石城始基之祖耳。 荣公以前,科甲名第指不胜屈。 荣公以后,虽贡监绅衿代不乏人,而名标乡榜者,唯四世孙讳义,中永乐辛卯科乡第,江南天祥县知县,志书六桂同坊。 而五世孙琰公,岁贡,分居雷州,其长子讳明,立籍罗家。 至明公六世孙讳辅、翔,移南亩,则辅、翔两公诚南亩始迁之祖,为百世所不易者焉。 虽然族属日积而日盛,支派愈衍而愈长,分居错处者,不可胜算,自明入清之初,修之者迭有其人。 然谱事孔明,而阅历年久,支派攸多,恐祖父之失传,尊卑而失序者。 故余也,幼读父书,未能奋翮以高飞,徒为拘迹于儒林,而尊祖敬宗之念,未当少置诸怀。 戊子春爰鸠,族众而议修之,坐中父老元清叔父,有能嘱予而言。 曰,家谱之事,唯尔一人是任。夫谱碟一书,所以一远近而辨世系,存宗祀而序昭穆,非徒记名与字已也。 于是,历索乎,宗支复遍查乎,异域质之,老成证之,见闻稽灵陆(?)。 欧阳氏谱,以人身具各五世,则以五世为一提。高玄其格其所,以书名、书贵、书贤而书寿者,一体乎前人焉。 夫书名者存后嗣也,书贵者尊有爵也,书贤者重有德也,书寿者敬高年也。果出于公之正派,虽疏贱而不敢遗。 非公之正派,虽显亲而不敢录。 至过继者,同姓则书,某子出继某异姓,必书螟岭以别之; 有以孙而继祖者,仍修在孙辈以正之; 有以卑而凌尊者,则依族法以处之;如是则远近而世系辨,宗祀存而昭穆分,虽至疏视之如亲也,至远视之如近也。 冬至合祭,寒食共扫,不惟下承父老之命,正上慰先祖在天之灵也。 谱成矣,父老佥曰:善矣!复将谱例并辑,经史子集之言:有身家者附录于左,俾族属之观感而奋 志者崛起为是以序。 道光八年(1828)孟春吉旦 裔孙文超顿首拜撰。
- 〔注1〕劳文超为南亩明公裔孙,序言明确指出,南亩劳氏属劳琰子孙,原居罗家村。先祖祐荣公,自新会古劳迁居廉江湍流村。但未提祐荣公与古老原配及子女,也许文超公并不了解。
- 〔注2〕周朝、春秋战国时期,有专职礼官小史记录贵族家史,奠世系辨昭穆。唐后世族瓦解,传载贵族血统谱牒湮灭,后人很难寻根溯源。很少人能考证五代以上先祖。而唐宋朝达官显宦,多出身庶族地主,或贫穷士子科举致仕。出身庶族者为挤进贵族行列,不惜错认祖宗,其怪异举止被世人嘲笑。
- 杜正伦求齿城南而不可得。京兆南杜称杜固,唐世族兴旺之地。杜正伦虽出自京兆杜氏,但已随祖落籍相州,非此杜氏嫡支。因京兆诸杜抵制他挤进杜氏嫡系,身为宰相的杜正伦,竟然请求皇帝开凿杜固城,以水淹京兆杜氏。
- 郭崇韜徒咨嗟恸号于汾阳。郭崇韬为后唐名将,祖居雁门,为攀附王公贵族,自认定为唐朝郭子仪(唐代军事家,汾阳王)后裔,同光四年讨伐蜀地,故意绕道经过郭子仪的墓地祭拜,而且下马嚎啕大哭之后方肯离开。
湍流劳氏源流清晰,可追溯至武阳远祖劳元锡。南亩支派清代《劳氏族谱》有载,劳元锡一至九世世祖名录,与古劳世谱据载完全一致:九世孙劳威,配陈氏,二子:永瀚、永深,兄弟二人从雄州珠玑巷南迁定居新会古劳。永深第三孙祐荣,原居新会县古劳塘头坊。只是没有提及,祐荣公与原配古氏生一子师惠(号燕山),世居塘头坊,后繁衍为一方大族。但雷州南亩《劳氏族谱》只载祐荣公与林氏所生之子朝君(字一齐),祐荣公官至石城县尹,公携庶配林氏及子朝君到廉江宦居,遂朝君在湍流开基繁衍,后世子孙向雷州半岛迁徙,分居廉江、湛江、雷州、徐闻等地。湍流始祖祐荣公,终老粤西宦居之地,安葬在湍流村前一座小海岛上,土名叫鸡笼山。坟场规模宏大,独占一岛。小岛距离陆地不远,退潮时可涉水而过,一般要乘船登岛。我曾与湍流、化州兄弟乘船登岛拜谒祖陵,这是我们乘船时的留影,我还拍摄了鸡笼山和祐荣公墓地。
据载,祐荣公墓原为石墓,乾隆年间的1749年11月21日改修为大灰墓;民国三十二年(1943)合族重修立碑。祐荣公与庶配林氏和三世孙观印同一墓场,三穴一圈。祐荣公与林氏和孙观印合墓碑铭记的子孙名录,只有朝君子孙。在古劳,师惠子孙为祐荣公与原配古氏 另立纪念碑。朝君子孙人才辈出,民国三十二年(1943)重修墓碑记载名单,基本都是有功名学者,其实是芳名榜。可惜,碑记几世子孙名录模糊不清,有待拓片解读,这对后裔寻根问祖极为重要。2011年我随化州兄弟到湍流,笼山小岛,以及其他兄弟上山祭祖的情形。我们登岛参拜湍流祐荣公墓时,发现碑记有子、孙、曾孙、玄孙名录,可惜只能看清前五世祖名字,六世以下模糊不清。2021年5月初,倾接湛江海洋大学劳赞教授来电,邀我参加暑假对劳氏祖墓碑记拓片辨识活动,令我很是兴奋。但是,不久广州突发新冠疫情,不知何时结束,我担心暑假不能离穗赴会。此间我想起,2011年我登岛参拜祐荣公墓时,拍摄有碑记照片,于是我从保存数以千计的照片中,寻找出那几张碑记照片。为便于辨认,当时我分段拍摄了碑记。不过,碑记旁书芳名榜若干世代世孙较模糊,有一些我仍然无法辨识。于是,我把照片发到劳氏文化论坛,让大家辨识碑文,并与大家分享湍流风光。很快得到道东兄弟的回应,他眼力、辨识能力超常,加上有知识积累,他基本辨识出了祐荣公墓碑记全文,读录为:
劳氏碑誌
大宋诰封显祖考官县尹讳祐荣公,显始祖妣慈懿林氏大安人,显三世祖考诰赠文林郎讳观印公墓。 湍流祖坟土名鸡笼山坐午向子兼丁癸。 奉祀男朝君敕授中郎参军都尉府。 孙观印诰赠文林郎。 曾孙规、義永乐辛卯举人任江南天祥县知县,权、衡。玄孙琰岁贡生、球邑誌富翁。 六世孙:德明庠士、德雄庠士、德盛庠士、德海廪生、德敷庠士、德化廪生。 七世孙:应兆庠士,应麒庠士,应麟岁贡,应鹏庠士,祖成岁贡,劳谦增生,志伟增生,应璋庠士。 八世孙:文魁岁贡,文翰廪生,文彩廪生,文绩庠士,文绣增生(有一位看不清楚)。 九世孙:大用岁贡,大壮增生,大仲增生,大宗庠士,大建庠士,德孚庠士,德扬庠士,德谦庠士,学孔岁贡,学曾庠士,学颜庠士。 十世孙:道隆庠士,道宠增生,道聪庠士,道学庠士,道真庠士,道虞庠士,道立庠士,道一庠士。 十一世孙:逢年增生。 十二世孙:经天庠士。 十三世孙:荣信庠士。 十四世孙:世法庠士,世伯庠士,世興庠士,世男庠士,觉世岁贡。 十五世孙:惟殷监生,而泰戉子举人,惟贤岁贡,应震庠士,玉成增生,而谦廪生。 十六世孙:重峤廪生,宾臣国学。 十七世孙:思沃庠士,思济庠士,思永庠士,思澄举人,秉均庠士,劳鸿庠士,英俊庠士。 中华民国三十年岁次辛已四月二十二乙丑日丁丑时合族重修。。
祖碑铭记的劳氏部分子孙芳名,不仅是所载世祖信息,也是湍流劳氏世代连接记录,从中可以查考和推算出一些分支缺载的世祖和世代,特别是土角、那南浫、犁头插村劳琰后裔世代。很珍贵!
石城县志记载祐荣公为县尹,县尹属于元朝官名,即知县、县令之称谓。尹官自古有之,但祐荣公生活在宋元年间。1279年广东崖门海战,宋行朝覆灭,1280年才完全建立元政权。也许,祐荣公是宋官留用元朝,所以墓碑铭文:大宋诰封。近年湍流朝君后裔合族子孙,再次重修了祐荣公妣与孙观印公合墓,扩建墓场规模比前更大,新墓碑以合族裔孙同立,祭拜习俗照旧,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清明节前约一个礼拜,子孙登岛祭拜。
此外,湍流村原有县尹祐荣劳公祠,在抗战时期被毁坏,一直没有修复。2011年我们到访时,湍流村只翻新了广福小庙,兴建了戏台,今称文化大楼,文化大楼尚未竣工。直至近年,现代祐荣裔孙才集资重修了祖祠。
据说,此地有三水湍流,鸡笼山为中流砥柱。湍流有河海、坡地和良田,是鱼米之乡。湍流村, 有水路和陆路连接广州湾的赤坎、西营(1945年后称湛江)。湍流海湾有大片红树林,是鱼类和鸟类天堂。据道东兄弟转湛江日报报道称:“劳祐荣祖籍山东武阳,是劳元锡祖十二世孙、劳威曾孙,官至县尹。约在元朝末年(公元1358年)迁居高凉郡石城县丰二都湍流村,是年他三十九岁,三十九年后卒于湍流村,享年七十有八”。而据 湍流《劳氏族谱》记载,祐荣公生于南宋理宗宝庆乙酉年(1225)二月十五日,他任县尹时应55岁以上。若按上述年代推算,1358年他133岁,三十九年后172岁,这显然有误。该报道续称:“据《石城县志》和当今廉江市良垌镇湍流村劳氏族谱记载,湍流村的一世(始)祖劳祐荣与太太林氏、以及夫妻俩的长孙劳观印合葬于鸡笼山中,坟墓取名‘金龟望北斗’。在元明清时代,县尹和文林郎都属于七品官,相当于当今的正处级干部。不同的是,县尹县令和知县之类,一般都是县里的主要行政官员。而文林郎一般都在省一级从事文秘工作”。其实,观印公因子贵被赠“文林郎”,是一种荣誉,并非如今有实权的县(处)级干部。观印次子劳义,才是有实权行政县官,正如《石城县志》所载:“劳义生于湍流村,明朝永乐九年(1411年)辛卯科举人、天长县正堂知县是也!”
该报道还叙述了祐荣公到湍流的传说:“相传,湍流村劳氏一世祖劳祐荣官至县尹的第二年,奉命带上五六个人南下探险,目的地是湛江湾(史称广州湾)和南三岛。他们从铜锣埇上船,沿流而下,来到鸡笼山边的海域时,受到一帮海盗的冲击和追赶。当时正值中秋之夜,月光皎洁。两只小船绕着鸡笼山转了一圈之后,突然海面风起云涌。于是乎,劳祐荣等弃舟登岸,一溜烟钻进了鸡笼山。次日早上,劳祐荣等出山时,见风和日丽,一派山光水色,他们那只弯弯的小船停靠在一片红树林旁边,船上的家计一件也不少。于是他们按照原订计划,直下湛江湾。半月之后,劳祐荣从南三岛再次回到鸡笼山,经过一去一回,他发觉到鸡笼山和石门海是世间少有,进可攻退可守,水陆相连的山寨水泊。石门这扇“门”是两广诸水的出海口。因此,他决定弃官还俗,携带家口到鸡笼山来谋生。后人最怀念的是劳祐荣和他的四姨太全氏,在开发海域,探索航道,为南中国江河的行船通商作出的重大贡献。”另有赞誉劳祐荣夫妇诗云:“三江汇流鸡笼山,石门出海流南三。天高地宽谁先晓?劳氏夫妇非等闲。”此载“劳祐荣和他的四姨太全氏”,湍流支派族谱均无此说,是否为朝君与全氏之误?
据该报报道,此地为“石门阅海”:石城四景之一。“石门阅海”是罗州(石城)的四景之一。康熙年间,先后有七八位诗人分别为三江汇流鸡笼山、山中的“金龟墓”、湍流村和石门内海作有诗篇。其中邑岁贡生高式诗云:“万派朝宗渡此关,笼山砥柱捍狂澜。水底元龟吞海雾,波中石马拒门阑。高台扼锁烽烟断,不待钱塘射碧湍。”在诗人笔下,湍流雾可与钱塘潮媲美。
不过,据说湍流劳氏世谱,在文革期间被销毁,总谱不复存在,旧谱是否有关于祐荣公行政和生活的记载,不得而知。目前只见分支族谱记载各自世系,及其子孙迁徙。
此外,同父异母兄弟师惠与朝君,关系如同被浓雾掩盖,长期以来后裔互不记载,近年才揭开迷雾。祐荣公与原配古氏所生长子师惠(号燕山),世居古劳塘头坊。而祐荣公与林氏所生次子朝君,随父母迁徙湍流定居。此后,同父异母的师惠与朝君兄弟,各自后裔异地繁衍,修谱互不记载造成,清代师惠子孙所编族谱载“祐荣一子师惠(号燕山)”甚至只知师惠或燕山;朝君子孙族谱仅载“祐荣生一子朝君“或”生子朝君”。我看过的湍流《劳氏族谱》,对朝君记载不多,有传载朝君(字一齐)生于1255年,配全氏,一子观印。观印配某氏,生四子:规、义、权、衡。据载,朝君为朝廷运送木料有功,被授予中郎军都尉。 朝君公原葬于湍流村东,民国时期迁葬村后山坡。如今,朝君子孙,分居廉江、湛江、雷州、徐闻等地。根据一些支派族谱记载,朝君子孙前几代字派仍算统一,而后各立不同字派,而且新编分支世系图,无详载生卒等信息,传抄族谱都比较简略, 如维达兄等人提供的湍流《劳氏族谱》手抄件。规、权二公子孙,世居湍流,部分移居湛江城郊;义、衡二公子孙,从湍流迁徙雷州半岛。义公二子瑜、琰,瑜公子孙有留居湍流海头村,有分支湛江沙郭村等。湍流海头新编《劳氏族谱》,记录其支派世系比较完整,有劳义长子劳瑜世系表,虽然此载仍不够详尽,但是劳瑜上祖有载,其后子孙若干代仍有记录,而且海头支派世系完整连接。
有传抄件记载,祐荣五世孙劳瑜十世“道”字辈,讳道立生五子:十一世逢尧、逢舜、逢禹、逢商、逢文,分别迁居徐闻县儒家井、嘉乐园、边蓝月塘、潭沦、石引、后村仔-下井-北海等村。根据上述村劳氏资料记录,至今繁衍大约十三至十五代,若加十一代,相当于二十五代左右,与湍流世系相仿。不过,徐闻多村的劳氏原始族谱资料缺失,多无完整记载,有的可能多代先祖无记录。下井村始祖劳文安、劳起凤叔侄,已有十三代记录,但是上祖无载。
石引村《劳氏族谱》记载较明确,始祖为湍流人,明代建村。唯上祖无载,世系与湍流不接。“原序”后所题:“松发千枝乃一本,江分万派总同源”,似为现代添加语。
有明确记载的,有白水塘村劳氏,族谱记载先祖来自化州劳村。月塘村康熙年间建村,劳氏子孙繁衍十三代,但上祖无载。
嘉乐园建于明万历年间,北海村也建于明代,已繁衍十四五代,均无明确上祖记载。徐闻县劳氏子孙,多居住南部沿海地区。而且徐闻县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从陆路迁徙,再渡琼洲劳氏先祖必经之地,两地可能有支派存在某种关联。待考!
南亩等地《劳氏族谱》有标注的,祐荣有子孙迁琼州府,定安、澄迈族谱、碑记已有实证,如:临高、定安的劳师成子孙,属于祐荣公长子师惠(号燕山)后裔,澄迈劳氏也有劳威、祐荣裔孙,具体房属待考。张家村《劳氏族谱》记载的,琼州府若干劳氏名单和居住地,没有说明他们是劳琰子孙。也许,雷琼两地劳氏兄弟早有交往、相识,以致张家村族谱记录如此具体。上述提及的人名和地址信息,是查考海南那些劳氏子孙后裔的重要依据。
因湍流古版《劳氏谱谱》灭失,雷州若干分支旧《劳氏族谱》被海潮吞没,造成部分规、义、权、衡后世子孙世系失记,特别是琰公子孙数代无载,世系不接。罗家有谱记劳琰二子:长肇基,次肇明。肇基配李氏生三子:吟、呻、咏,原居遂溪县罗家内村(但没有续载后世子孙)。明一子:無施,立籍罗家后村,子孙分居罗家、南亩。劳琰是有文化的举人,给子孙取名必有讲究。假设为二子以接字取名,如继伊、伊祐、祐荣、荣弟,是否可能为:长 荣一,次 一明?即,长子 讳荣一,字肇基;次子 讳一明,字肇明。那么,明公非长子,而是次子。加注劳琰二子:长肇基,次肇明,源于何处记载?仍然待考!并称肇明为琰公长子。此“劳一公,讳明”,另谱载为“荣一”,也许 “荣”转抄错为“劳”。
有南亩另版族谱记载六世肇明公为“劳一公,讳明”,记载,肇基配李氏生三子:吟、呻、咏,原居遂溪县罗家内村。但没有续载后世子孙。另载肇明一子:無施,立籍罗家后村。而南亩后村族谱只载琰公一子:明,其记载“劳一公,讳明”,可能以此判断为长子。该谱也载,明公配周氏,一子:無施,居罗家后村。無施三子:志持、志立、志养,志立、志养子孙无续载,是否为罗家劳氏先祖,待考。
南亩子孙传载的《劳氏族谱》记载远祖到近祖,上下世系连接明崇祯七年(1634年),肇明十十孙心宁公与二子辅、翔迁居南亩。肇明八世志字至十世心字辈,南亩谱均有载。安公不可能是肇明子孙。此外,土角安公及其子孙字派与罗家、南亩肇明子孙字派完全不同。因此,安公应是琰公长子肇基裔孙。南亩上村《劳氏族谱》二谱均载,明公六世孙翔、辅二公迁业南亩,而且所载明公子孙世系连接。
引人注目的是,南亩《劳氏族谱》记载琰公之子明公及若干世子孙字派,与土角安公子孙字派不同,却与湍流同辈兄弟球、兴(权公二子)子孙字派相同。湍流世系载
祐荣为一世,二世朝君,三世观印,四世规、义、权、衡。
后世排序为:
规公三子昇、暹、炅(五世),权公二子球、璵(五世),义公二子瑜、琰(五世),衡公一子珍(五世)。球、璵(六世)林(七世)询(八世)志(九世)一(十世)心(十一世)。
南亩与湍流八世至十世字派相同。十二世开始各异。南亩:
辅、翔(十二世)勋、敏(十三世)之(十四世)世(十五世)元、有、作(十六世)文(十七世)宗、国、和(十八世)德、立(十九世)而(二十世)道(二十一世)生(二十二世);湍流:逢(十二世)经(十三世)文、(十四世)而、世(十五世)惟、成、道(十六世)国、生(十七世)绍、定(十八世)赞(十九世)达、章(二十世)庆、福(二十一世)
多数族谱载称,劳义次子劳琰迁居雷州土角(讲白话者称:图阁)村,因图角(土角)古版本《劳氏族谱》被海潮湮灭,土角始祖安公以上至琰公,土角续编《劳氏族谱》无载。同宗的那南浫村始祖天育至琰公,也有五代失记。根据若干支派《劳氏族谱》记载,瑜、琰后裔字辈多为不同,土角村和那南浫村琰公后裔字派,只有十四世“世”字辈、十五世“而”字辈,与瑜公子孙字派相同。因此,土角安公子孙要编成祐荣公世系,只能根据祐荣公碑记子孙和传载功名录所标注世代,再对照劳瑜支派族谱世系,可以推算出土角村和那南浫村相应世代。
那南浫村《劳氏族谱》载民国元年(1911)序言和五零年序言等资料,记述祐荣公从古劳迁湍流,从湍流迁雷州各世祖,特别提及,“琰公自湍流村移居雷州府海康县,其子孙仍住海邑诸乡者,有移居徐邑各村者。琰公以下在旧谱中仅注,历五世方至天育公,而五代之派次名概不录及,则天育公乃祐荣公之十一世孙也”。
那南浫村《劳氏族谱》传载瑜公分支世系字派表,瑜公上下世系:
祐荣(一世)朝君(二世)观印(三世)规义权衡(四世);义二子:瑜、琰为世字辈(五世)德(六世)应(七世)文(八世)大(九世)道(十世)逢(十一世)经(十二世)立(十三世)。但是居罗家、南亩琰公次子明公后裔字派不同,为:明(六世)無施(七世)志(八世)一(九世)心(十世)辅、翔(十一世)勋、敏(十二世)之(十三世)世(十三世)元、有、作(十五世)文(十六世)宗、国、和(十七世)德、立(十八世)而(十九世)道(二十世)生(二十一世)。
不过,迁徙雷州的劳义次子劳琰,有几子几孙,至今尚找不到确切记载。其中有一版本《劳氏族谱》在记载远祖六世一格内,加注近祖六世:肇基公,婆妣李氏,不知何公派下。肇明公,婆妣周氏。此二公是罗家内后村始祖,不知何公派下。南亩上村传抄《劳氏族谱》附录二份手抄功名录名单,一单源于湍流族谱,另摘自那南浫《劳氏族谱》,名单多有重复。功名录主要是二房(义公)子孙,瑜公德字辈八子五人致仕,功名录众多二房“德”、“应”、“文”、“大”、“道”字辈,估计多为瑜公子孙,此功名录多为祐荣公墓立碑记的世系功名子孙。
土角村《劳氏族谱》思澄公序言提及,土角村安公以上四代无载;原那南浫村《劳氏族谱》序言也提及,天育公以上五代缺记。此抄件记录的土角安公十五世和十七世几位功名子孙,与祐荣公墓碑记录的名字、世代均相同。据此倒算,土角始祖安公为祐荣十世孙,劳琰六世孙。原那南浫始祖天育公为祐荣十一孙,劳琰七世孙。以此类推,祐荣世系与安公子孙字派排序演变为:
10安、11仕、12鼎、13日、14世 、15于、16重、17思、18克、19之、20作、21可、22期、23同、24志……
天育公子孙字派世系排序为:
天(十一世)科(十二世)法(十三世)大(十四世)永(十五世)廷(十六世)必、思(十七世)元(十八世)世、章(十九世)日、庆(二十世),世系连接。
那南浫村与土角村劳氏子孙同宗。那南浫《劳氏族谱》有序言“修劳氏房谱小引”:
从来水流,万派息是同源,木发千枝,皆归一本。 然而,派之也,长必其源之所积者厚,枝之发也,茂必其本之所植者深, 况世代之绵延,子孙之蕃衍,岂非祖德宗功之所致也哉。 闻名遐稽劳氏,乃太始祖讳元锡公,居莱州劳山,因封为姓。 后唐天成间,登进士官至翰林学士,阙后瓜瓞绵长,子孙千亿,难尽枚举者矣。 考之遗谱,乃乾隆中所修,奈因简断篇残,其派次名字十仅存半。 所幸者篇中尚注,自元锡公传至九世讳威公,为宋谏义大夫,生二子长永瀚、次永深,寓居雄州珠玑里, 迁广府新会县,为岭南各房之始祖, 建有大宗祠,在省城仙湖街。深公生有立,立公生四男,其三子祐荣,迁古劳塘头坊,其后移居石城湍流村。 祐荣公生朝君,君公生观印,印公生四子。 次讳义,义公生二子,长瑜、次琰。 琰公自湍流村移居雷州府海康县,其子孙住海邑诸乡者,有迁居徐邑各村者。 自琰公以下,在旧谱中仅注,历五代方至天育公,而五代之派名,概不录及,天育公乃祐荣公之十一世孙也。 天育公生科公,始择那南浫村,安居立九都六图八甲。 迄今中华民国元年,十有余代者矣。 于此而不复修之,将来奚识所继。然而,修之有甚难者焉, 二百余年以来,世纪纵得详明,名次多半缺畧,难有木本水源之思,承先启后之志。 合通族而一一修之,未免有鲁鱼亥豕之嫌也。于是畧者置之,详者书之,修为一谱。 以天育公为第一世,开基祖以冠乎其始, 其录旧则因其所能,其添新则益其当益, 绍往代后,接来慈悲,世上子孙,溯阙由来,知渊源之有,自云尔。 中华民国元年(1911年)岁次壬子天中节,十世孙日彬 敬书于善宝轩。
也许,天育公也属琰公长子肇基子孙,但他比安公晚一辈分。该《劳氏族谱》载天育公选择那南浫村居住,日彬公1911年序言称,其始祖天育公,是祐荣十一世孙,子孙字派与土角安公子孙字派不相同,其字派世系排序为:
天(十一世)科(十二世)法(十三世)大(十四世)永(十五世)廷(十六世)必、思(十七世)元(十八世)世、章(十九世)日、庆(二十世)……
劳琰子孙主要居雷州府,已繁衍成一方大族,雷州劳氏宗亲会,热衷参与宗亲祭祖活动,与外地劳氏宗亲交流较多,经常见到他们的代表和“雷州劳氏宗亲会”的旗帜。雷州兄弟非常好客,2018年夏天,北京志彬志的兄弟到访雷州受到雷州宗亲兄弟盛情接待!特别感谢劳道金会长父子,食宿都是他们包办。书法家志彬,也为雷州兄弟挥毫,留下墨宝。
雷州兄弟还带我们参观了,清代忠臣陈瑸纪念馆和下岚书法石刻馆。他们以亲宗睦族为宗旨,发扬助学济困的优良传统,每每有乡贤商贾慷慨解囊。
近年有湍流、雷州劳氏兄弟为寻根问祖,不辞辛劳,到处奔走、查证,取得一些成果,编成供参考资料,值得点赞。不过,由于世久年湮,有些世系无据可考,勉强对接,有些可能有误。
那南浫(现今张家村)《劳氏族谱》提及,劳琰子孙居住海康各村有:犁头插村、 土角村、昌金村、张家仔村、劳婉村、陶族村、乌树村、罗家村、(劳世德移居)马湾村、南亩村、家山村。劳婉村、陶族村、乌树村可能属于禄马宗支,这需要深入查考。
劳康泉 辑述 2017年08月 于广州 2021年春更新
主要参考资料
- 祐荣公墓碑记,以及古劳、开平、定安、湍流、南亩、罗家、土角、那南浫、徐闻县《劳氏族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