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州勞村支派

化州勞村《勞氏族谱》,永深世系,心印世系

图錄卷

化州勞村《勞氏族谱》选登

譜牒·化州勞村《勞氏族谱》

化州勞村《勞氏族谱》陈俊卿 原序

譜牒·《勞氏族谱》陈俊卿 原序

梅菉镇塘基头村劳氏

史誌·梅菉镇塘基头村劳氏


化州勞氏劳华士族侄带我拜访化州兄弟二次,他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是非常优秀的化工业务员,我们多次同往古劳祭祖,在古劳祭祖又认识了几位化州勞村兄弟,这是我们在化州劳村合影。

特别要感谢的是,劳华士请堂兄借给我一成套化州勞村《勞氏族谱》,阅后令我大开眼界。化州劳村《勞氏族谱》内容丰富,记载完整而规范。特别令人瞩目的是,详载远祖劳元锡一至九世,具体到各世祖排行、配氏、子孙、生卒、墓葬、轶事、功名等等。看过陈俊卿、勞之辨序,以及勞村一至五修族谱序言,大致可以了解勞村支派的来龙去脉了。

化州勞村《勞氏族谱》摘录,传载的武阳劳元锡家族世系传略,是迄今为止我看到记载勞元锡家族最为详细的族谱资料。化州劳村族谱称,浙江处州府有松阳县蓋本于此。似为松阳蓋本,即松阳世谱。古勞旧版族谱亦称松阳《勞氏世谱》,与宋代勞可权、勞可衡兄弟编撰的《勞氏世谱》吻合。也许,化州勞村记载武阳远祖家族,是宋代劳可权、劳可衡兄弟所编修的《勞氏世谱》原文转抄件。不过,经过历年转抄,也有错漏,甚至有误。例如,存在有的远祖出生年份,与考取功名年代太接近等问题。特别是九世之后,散居江南和岭南,相互记述信息可能不够准确。但是,化州勞村传载的勞元锡一至八世,世系传略主要内容与陈俊卿原序相同,似源于勞可权、勞可衡兄弟编撰的《勞氏世谱》。整体而言,可信度极高,极其珍贵!

化州劳村松阳(郡)《勞氏族谱》传载、摘录勞氏 源流记 分别有:
  1. 宋代陈俊卿序,特为勞可权、勞可衡编撰的《勞氏世谱》作序。首先指出,谨按勞氏先世居东海莱州勞山,因氏焉。具体记述武阳勞元锡家族一至九世,远始祖勞元锡世居武阳,八世孙勞可传迁徙江南,其三子九世祖勞威廉宪广东,遂家居珠玑巷。
  2. 勞边十四世孙勞鹗序,同样指出勞氏源于勞山,其祖威显公始也。勞氏源于劳山,是古代姓氏典籍、古代《勞氏世谱》,自古以来所记载的,是唯一正确勞氏源流。
  3. 唯顺德劳村传载的赵佗十三世赵裕南编撰“受姓之由”,称赵佗季子森罙受姓为劳。但是传说受姓人物无载,提及人物张冠李戴,传说故事更与史记不符,也不符合情理,纯属编造。顺德劳氏子孙并不认可,康熙年间的族谱序言已指出“无可考据”。而且特别标注,是赵佗十三世赵裕南编撰的,并非勞氏先祖传说。
  4. 化州勞村族谱序言:明确远始祖勞元锡,九世孙勞威居雄州珠玑巷,二子永瀚、永深迁广府,涣居散处,繁衍粤东。但是,未提古勞永深房。只载称,始祖心印公由粤迁徙高凉梅菉,之后入化立籍,四传之后卜居勞村。不过,据化州勞村族谱插入字辈:“文章光世德,孝友振家声。上绍中丞业,常传学士名。”,可证明属于古劳永深房。勞村族谱,称松阳郡《勞氏族谱》;古勞族谱称松阳《勞氏世谱》,同源同宗。

化州勞氏化州勞村《勞氏族谱》记载,始祖心印公 号发祥,谥仁正,因孙兴贵赠徵士郎。心印公元至正十五年(1355,约五十二岁)由广府入梅,始居梅菉塘基头村。心印公卒于明洪武年四年(1371)二月初三,享年六十有九(以此推算,约生于1303年),心印公与子孙同葬于吴川黎屋村后山燕子岗。在吴川黎屋村后山,有心印一至四世祖孙墓地及墓碑。梅菉镇塘基头村,是心印一至四世子孙居住地,四世孙民高公始迁化州劳村定居,并繁衍至化州附城以及周边村庄。这是劳华士带领我前往考察时,我拍摄的照片。根据勞村《勞氏族谱》记载,心印长子仕铭,明洪武年四年(1371)立籍化州申一一都五甲民籍居水尾村,四世孙民高公正统五年(1440)始迁化州劳村买田地定居,并繁衍至化州附城以及周边村庄。心印十世以前无谱,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首编者是十一世孙举人劳凤起,凤起公初谱序言明确指出:“族曷為(為什麼)而譜也。人之初生,本于一祖,處於一堂,譜無庸(無須)也。及其既世久遠,地遷所見異詞(不同說法),所聞異詞,非譜無以核實。雖然譜近譜易,譜遠譜難。吾族自 元錫公官翰林,以至於威公凡九世, 及至 中丞二公始譜之。 吾生也,晚不及見而知之。 威公官廣東廉憲,舍于南雄珠璣,遷廣府,生永瀚、永深。吾祖 心印公,元至正十五年(1355),又自廣而高涼(元置高涼路),至余十一世。代遠年煙,目之所不及睹,耳之所不及聞,是以難也。茲譜自一世以至九世,一依玉台四公手澤所存, 若九世以下,則目之共睹,耳之所共聞,故曰易也。然,今之所為難,即前之所為易。今之所為易,又後之所為難。如以今之易,而遺後之難,可乎哉?餘為此舉,極多缺略。然而,心公以下,昭穆則已清矣。夫昭穆清,則名分定;名分定,則威等肅(莊重);威肅則淩僭(超越本分)消淩(消除超越),僭消則齒讓生(相讓長者,長幼有序),齒讓生,則風俗美,風俗美則人才出,人才出則國家昌,一舉而眾,善備不特,為家之寶,而且為國之光也,豈曰小補之哉!”

凤起公序言虽然简短,但是记述先祖具体明确,源流清晰。1700年他已提及远祖勞元锡,近祖勞威。说明1700年以前凤起公已获得陈俊卿原序,知道 “吾族自 元锡公官翰林,以至于威公凡九世,及至 中丞二公始谱之”。 陈俊卿序言,他从古勞松阳《勞氏世谱》得到,抑或勞之辨1683年为广府勞氏带来才获得,不得而知。

凤起公提及:“吾族自 元锡公官翰林,以至于威公凡九世,及至中丞二公始谱之,威公官广东廉宪,舍于南雄珠玑,迁广府,生永瀚、永深”、“兹谱自一世以至九世,一依玉台四公手泽所存”,若指元锡公一至九世,可能传抄自古勞旧“宋明名谱”。“玉台四公”,心印九世孙 讳光浦 字宗直 号玉台,生于明嘉靖壬戌(1552),寿七十八,卒于十月廿六。但凤起公没有提及永深子孙,族谱也没有记载心印之父和祖父祖,称“若九世以下,则目之共睹”,应指心印公一至九世。

根据勞村《勞氏族谱》记载,“玉台四公”讳光浦 字宗直。以下世系传略摘自勞村族谱。五次重修序言提及,咸丰辛酉(1861)年廷坚公者,欲重修族谱未果,直至凤起公首谱后近二百年,光绪十六年(1891),昭文等诸公才着手二修族谱。我粗略浏览过五次重修族谱序言,好像都没有提及心印生父之名。在世系记录首页,心印公传记短语,有称:“吾印祖先辈传其来自新会古劳,而房分未有闻焉。近访南海冲霞村,讳国贤者指吾祖系瀚公第五房,其祖出神称曰,感应公吾族奉为太祖,若合符撤”。而南海冲霞者为小伍公裔孙,不了解古劳子孙,求神感应,显然是误导。

化州劳村曾有多座劳氏宗祠,均在战乱中或之后被毁坏,所幸族谱尚存,记载有宗祠对联。我粗略浏览过所载祠堂对联,但是祠堂对联只寓意远祖源流,赞颂祖功世德,表述心印公商贾迁徙,以及子孙繁衍分布等。但是,祠堂对联看不出,勞村属于古勞哪一房子孙。

明确的是,化州勞村“劳氏行派”,沿用古勞永深房字辈对联:文章光世德 孝友振家声。上绍中承(丞)业,常存(传)学士铭(名)。只是,勞村子孙属于古勞永深房无疑,属于永深哪一房子孙,劳村族谱没有记载。

我重读化州劳村《勞氏族谱》发现,化州劳村族谱切入古勞永深房字辈晚了几百年,而且只有部分支派采用,有的支派从十四世开始用“孝友振家声”,而且插入古劳永深房字辈的世系切入点有误,可能粗略推算世系切入造成。

勞村世系排序字辈大致为:
1世心印,2仕,3秀,4广,5如,6车,7天,8朝、理、廷,9汝、守、世,10学、邦,11登,12日,13兴,14孝、业,15友、胜,16振,17家、英,18声……
比较古劳永深世系与化州心印世系简化排序为:
永深世系:3 4 5 6 7 8 9 10 11文-12章-13光-14世-15德-16孝-17友-18振-19家-20声-21上-22绍-23中-24丞-25业-26常-27传-28学-29士-30名
心印世系:     1 2 3 4 5 6 7 8 9文-10章-11光-12世-13德-14孝-15友-16振-17家-18声-19上-20绍-21中-22承-23业-24常-25传-26学-27士-28名

此载心印公,相当于永深三世,即与继伊、伊祐、祐荣、荣弟平辈,这绝对不可能!族谱记载心印公卒于明洪武年四年(1371)二月初三,享年六十有九(以此推算生于1303年)心印九世孙,讳光浦 字宗直 号玉台,生于明嘉靖壬戌(1552),心印若生于1303年,平均每代近三十年。心印之父应生于1270年前后,其祖父生于1240前后。有载祐荣公生于南宋理宗宝庆乙酉年(1225)二月十五日,荣弟应生于1230至1240年间,心印公起码是继伊、伊祐、祐荣、荣弟的孙辈。而古劳族谱所载继伊、伊祐、祐荣没有叫心印(号吉祥)子孙,唯有可能是荣弟之子孙。此外,古劳永瀚、永深二房合族谱序言指出:此 “深祖房其长房迁居开平,已另有谱, 四房尚有待(四房即荣弟,有待其谱),而二房三房(伊祐、祐荣房),则督理有有光、四光、寅光、翰光、世瑚、德政若而人,纂辑则有光、世仪、世望、世卓、德教、德心、德干若而人。” 这些记叙说明,四房荣弟子孙当时已外迁外地。极有可能,化州心印公是原居古劳庙巷荣弟之子孙。

至于,化州、湍流、南亩有族谱载称,伊祐迁化州居丽水,荣弟迁廉州似可否定。因为伊祐并没有外迁,子孙世居古劳丽水,此有伊祐裔孙家谱为据。嘉庆十三年(1808)伊祐十八世孙振新序言指出:“三世则兄弟迁移,雁行南北, 唯我祐祖不忍舍故……”!此“兄”指继伊,“弟”指祐荣、荣弟。也许,有谱者将古劳丽水误为化州丽水。 有族谱提及,荣弟迁居廉州府,传说子孙分居合浦、灵山县等地,但无据可考。只有提及祐荣公有子孙迁居海南,从海南定安族谱上祖图得到证实,那是祐荣长子师惠子部分孙迁居海南。

勞村荣弟子孙承接劳威世系应该为:
始祖劳威,二世永深,三世有立,四世荣弟,五世心印父,六世心印,七世仕铭、秀,八世广,九世如,十世车,十二世天,十三世朝、理、廷,十四世汝、守、世,十五世学、邦、孝,十六世登、友,十七世日、振,十八世兴、家,十九世声,二十世上,二十一世绍,二十二世中,二十三世承,二十四世业……。

现代有传说,朝君公有三子:长观印(号吉祥)、次心印(号发祥)、三心隐(号呈祥)。但是,湍流、南亩《劳氏族谱》均记载,朝君只生一子:观印,没有心印、心隐的记录。在湍流鸡笼山的始祖祐荣公、始祖妣林氏和三世祖观印公墓碑记上,没有心印及其子孙之名,只有观印以及其子孙的名字。化州劳村《勞氏族谱》,不仅没有记载其始祖心印的父亲,也未提及湍流村祐荣、朝君、观印之名,只称:“吾印祖,先辈传其来自新会古劳,而房分未有闻焉”。

此外,湍流与梅菉、化州距离都很近,双方都知道对方的存在。如果祐荣、朝君与心印是祖孙和父子关系,没有理由各自族谱互不提及这种关系。各自的族谱都有转载对方致仕子孙名单,心印致仕子孙没有理由不参与祐荣、朝君墓立碑。至于有化州勞氏子孙前往湍流拜谒祐荣公,拜谒同宗伯祖,拜谒同姓先祖,都是正常之举。

勞康泉 谨识 2023年09月16日 于广州

主要参考和摘录
  • 化州勞村《勞氏族谱》
  • 古勞永深房《勞氏族谱》
  • 湍流、南亩《勞氏族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