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州旺竹墟勞氏支派

旺竹墟《勞氏族谱》、伊祐公、绍纲明鉴父子

图錄卷

旺竹墟《勞氏族谱》

譜牒·旺竹墟《勞氏族谱》

旺竹墟《勞氏族谱》

譜牒·旺竹墟《勞氏族谱》

旺竹墟《勞氏族谱》

譜牒·旺竹墟《勞氏族谱》


此前我不了解化州旺竹墟勞氏,根本没有听说过。近期在勞氏群里看到,化州劳学强发的旺竹墟勞氏族谱片段,阅后感觉旺竹墟勞氏支派不凡。特别是那短短几页旺竹墟《勞氏族谱》, 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由十一世孙绍纲与子明鉴撰写,是这支勞氏支派世系信息的浓缩,极具参考价值! 非常感谢先后为我提供化州旺竹墟《勞氏族谱》一些内容。

绍纲与子明鉴撰写化州旺竹墟《勞氏族谱》主要内容读录如下:

“余族发祥锡土勞山,叶叶金貂耀目,策动晋代,枝枝玉树临风,肇开南渡,门墙庆衍,西冷阀阅,序只作也。
逆夫古而迄乎今。自先世翰林公讳元锡者,以进士高第,数传之后,科甲秩兴,祖先学士,兄弟联芳,祀典孔明也。
以踌躇顾虑,博览名宗,遵父明训阖族撰修,
修谱序是以于成化乙酉年(1485)仲秋之期,告成谱稿丙午(1486)岁仲春,然后笔乃事也……。
参之原序为本,考之陈俊卿之序以为证,酌之族祖以元诚公以为佐。
虽然如是敢自谓为信谱乎,窃不敢托之诸空言遂毕余族之能事也……。
自太始祖威公以至伊佑公四世矣。佑公迁居化地,又以佑公为始祖,公以下支脉深而源派远,不能尽录。
自元锡公一支诚公二子:高才、高斌。才公二子:仕铭、仕广。
铭公三子:尚仁尚义尚兴,
仁公一子文符,
义公三子:文成文茂文进,
兴公无嗣,出任广西太平府以义公之子以传其后,熟知进公只生一子,又乏嗣,惜乎兴公独才,此耳符成茂三公世系绵远,
而斌公一支,草谱注明,未能尽载。
而谱内注仲玉一支,原居梅菉塘基,后过化地,而兴与铭广两公,同宗而不同族焉。
兹因铭公后修纂入亦幸。兴公原任府官亦修之也。
而广公虽无货财无闻望,谅亦与钰公无同族故耳。
广公一子尚和,家如县磐和三子:诚、彰、泰立为三房。
而长 诚公二子:之伟之翰,伟 余之父,二男:次弟绍常,余男明鉴,孙世成。
弟二子:明照明灿,照子世经,灿子亚著,耕丰而读未显,可叹也。
夫叔父翰公一子绍仁,仁子明兴,兴子世基,前居塘角,余父子后迁旺竹墟。
此系长房子孙,家优户豪,亦杰人哉。
二二房彰公住居塘角,四子接基接荣接华接勤,基二子辉、惠广,辉子流汉,汉子振广。
惠广一子流庆,荣公一子朝淑,淑子流长,长公二子:振野振宁,宁公后娶李氏生三子:习我敬我念我。
华公一子士登,登子流传流勋,勋公之子光璧,璧子流芳,流芳之子振成。
此系二房长孙,绵长久远,惜乎散处四方。
而三房,泰公住居勞村,一子金牛,牛公三子:龙妹、仲魁、仲经,妹公四子:龙兴麦杨麦麦珠麦石。
兴公往南地。杨公三子:元海元登元深,麦珠三子:士禄应锦应朝。
石公无嗣,迁回勞村……佑公至余及孙十三世矣……。”

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岁在丙午仲春既望
十一世孙 长房绍纲 同男明鉴 谨撰

读完十一世孙绍纲明鉴父子撰写的旺竹墟《勞氏族谱》,有几点感悟:

  1. 化州旺竹墟勞氏支派,源远流长,迁化历史悠久。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族谱编者,十一世孙绍纲明鉴父子指出: “余族发祥锡土勞山”、“策动晋代”、“肇开南渡”“西冷阀阅”。从远始祖勞元锡至九世孙勞威,以及勞威子孙,特别迁化伊佑子孙名讳、生卒,均有记载。明成化丙午(1486)撰谱时,已经提及有宋代陈俊卿原序为参考,早于古勞勞之琦清初序言提及“参之宋明谱”,更早于勞之辨1683年为广府勞氏带来陈俊卿原序。也许,勞村支派族谱提及的勞氏古版“松阳蓋本”,源于宋勞可权、勞可衡兄弟编撰的《勞氏世谱》,旺竹墟勞氏支派同样拥有。
    但是,后世子孙新编《勞氏族谱》,收录多种勞氏源流记,增加诸多内容。而且,旺竹墟族谱与勞村族谱传载“勞氏源流记”完全相同,只是始祖名字不同。详见以下附录旺竹墟与勞村二谱传载摘录件。
  2. 化州旺竹墟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勞氏族谱》记述:“自太始祖威公以至伊佑公四世矣。佑公迁居化地,又以佑公为始祖”。世系传略记载:伊佑生于宋宁宗二十二年丁酉(1218),配凌氏生,二子:秉河秉汉,公妣同葬羊角岭。更有记载“伊佑公由福建莆田县迁居化地”。
    但是,嘉庆十三年(1808)古勞伊祐十八世孙振新序言提及: “三世则兄弟迁移,雁行南北, 唯我祐祖不忍舍故……”! 此“兄”指继伊,“弟”指祐荣、荣弟,均 迁移, 唯一伊祐公 不忍舍故 而留居古勞丽水。谱记伊祐公配黄氏,一子傅良,生卒无考,葬本乡牛鼻嘴。此外,从未见过有古勞族谱记载,伊佑(祐)或其父有立,或祖永深,或曾祖勞威,来自福建莆田县。
    旺竹墟和古勞丽水两地勞氏族谱,都记载嫡祖名称伊佑(祐),但是,记载各自原居住地及配氏子孙却如此不同!似乎,此伊佑非彼伊祐。假如彼此同为一人,可能伊祐公有原配与庶配(妾氏)子孙之别。有待考证!
    旺竹墟勞氏族谱提及,旺竹墟子孙与勞村心印子孙同宗不同族,还有旺竹墟外迁支派记为心印兄弟心隐公后裔,但旺竹墟勞氏族谱世系无心隐之名。此外,勞村支派始祖心印公上祖无载,仅提及先辈来自广府古勞,房分不详。根据勞村族谱插入古勞永深房字辈,对照古勞永深房字辈判断,勞村心印公属于伊祐公小弟荣弟之子孙。假果心印、心隐真是堂兄弟,旺竹墟勞氏支派与勞村支派同属荣弟子孙。
    有传说,荣弟迁居廉州府,子孙分居合浦、灵山县等地,但无据可考。此外,有谱者将古劳丽水误为化州丽水。还有传说,朝君三子:观印、心印、心隐,其实朝君只有一子观印。
  3. 明成化丙午年(1486)十一世孙绍纲明鉴父子记述,从元诚公开始:“诚公二子:高才高斌,才公二子:仕铭、仕广。铭公三子:尚仁尚义尚兴,仁公一子文符,义公三子:文成文茂文进……”。但是,世系图记载不同:一世伊佑,二世秉河秉汉,三世廷玉廷献,至六世才是高才高斌,而且子孙名讳也有所不同。令人敬佩的是,化州旺竹墟勞氏支派,繁衍速度惊人,从始祖伊佑生于宁宗二十二年(约1218),至十一世孙辉 字光著正统九年(1444)出生,平均每代二十年,大大低于通常平均一代三十年。
  4. 民国二十六年十九世孙应任续修旺竹墟勞氏族谱序言,伊佑公原居福建兴化府莆田县珠玑巷里大井逗(头?)村;而古勞伊祐祖辈,居雄州珠玑巷。至于:任新会县知县,因胡妃之乱伊佑公随孙来粤东,似套用“胡妃之乱故事”。八世孙尚和迁居塘角,后迁旺竹墟,立业大振家声。此外,“来粤东化州旺竹墟原记”记述:“吾族始祖讳 伊佑公由福建莆田县迁居化地,而开基旺竹墟之九世孙分支祖,讳诚公而创业维艰……。”
    根据序言与旺竹墟原记记述,旺竹墟始祖伊佑公,来自福建兴化府莆田县珠玑巷里大井逗(头?)村,应该真实。序言提及:鉴明公(伊佑十二世,十一世绍纲之子)原谱遗失,唯有些支谱可据。也许,新编族谱所载:明成化丙午年(1486)十一世孙绍纲明鉴父子记述,考自一些支谱传载的综述,是否有添加内容,不得而知。旺竹墟始祖伊佑公,是否就是祐古勞伊祐公,有待更多佐证!
    旺竹墟六世,疑似勞村一世,六世高才 号发祥、高斌,疑似心印 号发祥(有支派族谱记载心隐 号呈祥为另一支派),寿命相同。但子孙名讳字号不同,仅字辈接近,高才长子仕铭,心印之子也称仕铭。不过,高才、心印葬地不同,配氏不同,后世子孙名讳也不同。 此外,世系图记载伊佑至十一世孙,平均每代二十年左右。而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十九世孙(化州劳学强说,从迁旺竹墟的八世开始的十九世,实为伊佑二十六世?)应任续谱,即1486至1937,451年繁衍约十五代,平均每代三十年,这算正常。

其他族谱内容有待解读感悟!其他族谱内容,有待完整记载解读和感悟!例如:勞村和旺竹墟二个支派族谱所载,后世子孙分支遂溪县的村名,部分相同。分支徐闻白水塘村《勞氏族谱》记载,先祖来自化州为流长公长子林野(埜)后裔。据说根据遂溪支派指引,追记心隐公为上祖,而且若干世祖与旺竹墟族谱记载不同,有一些世系有待考证!

如今的旺竹墟,属于化州市鉴江开发区,勞氏人口五百多人。只可惜,勞氏宗祠早已变成了废墟,看到的是被蔓蔓青草掩盖。

劳康泉 谨识 2023年09月19日 于广州

资料来源
  • 古勞松阳《勞氏世谱》
  • 化州勞村《勞氏族谱》
  • 化州旺竹墟《勞氏族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