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支派

清代大臣 勞乃宣、《勞氏遗经堂支谱》、勞志彬寻根游记

桐乡勞氏分支世代不多,但是精英辈出,最为知名者为勞乃宣。乃宣勞公对勞山与勞氏的信念,以及他孝祖敬宗的言行,令我们敬佩。1893年他回故乡阳信续修了《勞氏族谱》,并为族谱写序,还出资修建了“勞氏祠堂”,亲笔写下“勞氏祠堂”的匾额。乃宣公以勞山之麓为吾家得姓之地,他自认为“是勞山者,寒家最古之祖居也,此来为归故乡矣。故嘱友人为绘《勞山归去来图》而以勞山自号焉”。他认为,“东海勞山本故邱,逼遥先泽数千秋;此来便作家山看,莫认乘桴汗漫游。”勞乃宣对勞山,乃至现代之称崂山,情有独钟,对崂山吟诗数百首,他在《勞山草》自序中说:“癸丑冬,自涞水移居青岛。以在勞山之麓为吾家得姓之地固自号勞山居士。居此所得之诗,录为《勞山草》”。乃宣公除写大量崂山的诗外,还写游览青岛海滨和记叙历史事件的诗,如《海滨步歌》《海滨德人旧炮台》《游会泉谒恭邸》《意国飞机莅岛》等。

图錄卷


图片信息桐乡勞氏是阳信勞氏一分支,这个家族数代为官,其中清代大臣勞乃宣,闻名遐迩。

据《勞氏遗经堂支谱》记载:勞乃宣祖籍阳信县西北村。阳信九世祖勞可式,官至绍兴知府。十三世勞乃宣的祖父勞长龄,阳信镇诰授中议大夫,其父勞勋成,曾任江苏布政司仓大使。

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勞乃宣,自小就随父母旅居苏州、南京一带,他秉其家教,严谨好学,少时即富有才名。1863年他与曲阜孔悦庭之女结婚,成为孔府的乘龙快婿,1871年考中进士。1873年李鸿章主持编纂《畿辅通志》,请勞乃宣入局,其才学深受李鸿章赏识。1879年至1900年,他先后任河北临榆、南皮、蠡县、吴桥、青苑等县知县,且政绩多次被评为“卓异”。他先后写下了《变法论》、《谈瀛漫录》、《各国约章纂要》。

勞乃宣曾任江宁提学使,1911年11月任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总监督,兼署学部副大臣及代理大臣。读过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主人翁勞乃宣,是晚清保皇遗老。他的某些言行,曾被人贬讥。然而,勞乃宣作为著名学者,著书立说颇丰,备受尊崇和褒奖,其才华和学术贡献留名青史。如今,其书文和学术思想,仍被作为中华文化遗产研究和收藏。近年,我在网上读到一些撰文,谈及勞乃宣其人,似可供研究者参考。

勞乃宣(1843--1921),字季瑄,号玉初,又号韧叟。籍贯浙江省嘉兴府桐乡(又山东省武定府阳信)。中国近代音韵学家。清末修律,礼、法之争中礼教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勞乃宣坚持"本旧律之义,用新律之体"的修律方针,主张凡属三纲五常的伦理纲常都纳入新刑律之中。他的法律思想是中国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在中国近代社会的表现,目的在于抵制中国法律制度的变革,维持封建君主专制。同治十年(1871年)进士,曾任直隶知县。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奉诏进京,任宪政编查馆参议、政务处提调,授江宁提学使。宣统三年(1911年)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袁世凯内阁学部副大臣。张勋复辟,被任命为法部尚书,勞乃宣借口年老未就职。勞乃宣坚持以封建三纲五常为修订法律的根本原则。他认为法律生于政体,政体生于礼教,礼教生于风俗,风俗生于生计。农桑、猎牧、工商三种生计,产生三种类型的风俗礼教政体,从而产生出家法、军法、商法3种类型的法律。中国是"农桑之国",产生家族宗法伦理,"人人亲其亲,长其长"则天下太平,由此产生家族主义的"家法"。修订法律制度应以维护家族主义的"三纲五常"为根本原则。他向宪政编查馆上《修正刑律草案说帖》,提出要把干名犯义、犯罪存留养亲、亲属相奸、亲属相盗、亲属相殴等"旧律有关伦常诸条逐条一修入新刑律正文"。他认为"子孙违犯教令"旧律规定处以杖刑,屡次触犯,尊长呈请发遣者,将其发遣。发遣后,祖父母父母呈请将其释放回来亦有成案。这样"子孙治罪之权,全在祖父母父母,实为教孝之盛轨"。《大清新刑律草案》不列上述条款不合民情。他认为新刑律只列有夫合奸罪,而无夫合奸不为罪,是"失之太过",不符合中国人心。他主要按旧律分别无夫合奸与有夫合奸定罪,无夫合奸稍轻于有夫合奸才"最为平允"。他说"亲属相奸"是违犯礼教的大事,旧律定罪最重,而新律不设专条,就不能"维伦纪而防渎乱"。

重视教育,主张普及等韵字母之学,推行汉语简字拼音,曾奏设简字学堂于南京,并长期从事于古代数学研究。重视图书馆建设,1914年,与德国人尉礼贤在山东尊孔文社内建立藏书楼,为青岛第一座图书馆。楼内广收经、史、子、集、诸子之书,也收藏中外现代图书,外文图书以德文为多。书楼建成后,撰有《青岛尊孔文社藏书楼记》。爱新觉罗·溥伟为该书楼题"藏书楼"匾额。分类仿美杜威《十进分类法》加以修订改编而成,读者多为尊孔文社的社友和礼贤书院师生。1937年该社解散后,藏书归于礼贤中学。1902年至1903年2月任浙江大学堂(浙江大学前身)总理(校长)。

张勋复辟时,讨逆军即将攻入京城之时,张勋任命的那些伪官个个如惊弓之鸟,四处逃散,唯独法部尚书影视剧中的勞乃宣勞乃宣誓死不去,别人劝他赶紧跑路,勞乃宣说:"我在前清时,不过是个提学使司,今蒙圣恩高厚,荐升执掌全国司法机关,虽到任数日,关于各省民刑诉讼案件,一件不曾办过,已有尸位素餐之诮,如果要是再擅离职守,越发对不住皇上了。如今之计,唯有抱定一个主义,生是法部的官,死是法部的鬼。我现在就在大堂之上,悬挂一条巨大索,若是叛军入城,我就在这里悬梁自尽,效忠皇上。"但查了勞乃宣的生卒年份后,却发现勞老死于1921年,想必是当时自尽时为人所救。说起这个勞乃宣,乃是一极顽固的老翰林,民国成立后便匿居青岛,发誓不做民国的官。这次蒙张勋赏识,当上了法部尚书的大官,但此人乃是传统功名出身,对现代法律一无所知。为防止别人讥笑他不知法律为何物,勞乃宣从琉璃厂买了一部《大清律例》,从早到晚,每日捧读。友人见他一把年纪了还这么用功,便劝他说:"公临时抱佛脚,就算竭尽脑力,也记不得那么多。何况新政以后,旧律例已不适用,你应该多看新法律,这才是解决办法。"勞乃宣听后很不高兴:"大清帝国当然该用大清律例,什么新法律,我不要看!"此人之顽固,可以想象。

勞乃宣反对义和团,有记叙:吴桥县县令勞乃宣一向认为义和拳是邪教并强烈主张采用剿灭手段,由此当地的义和拳也对他恨之入骨,他们甚至张贴揭帖说要"剥县官的皮"。事实上,拳民的确有进攻县城的计划。不过,范天贵的军队很快抵达了吴桥县,随后便进行血腥镇压。据说官军回到县城的时候,勞乃宣来到城门口迎接并大声喊道:"告诉我你们战果如何?杀了多少义和拳,你们拿几个人头来作证,我要犒勞你们!"于是骑兵队便拿出五颗人头给他看。后来,这些人头被装在木笼子里传示城乡各村,以警示那些残余的义和拳民。在正规军的打击下,直隶东南地区的义和拳风潮很快便被平息了下去。那些逃脱了追捕的义和拳民开始离开被通缉的地方,去了北京或者其他地方,这一地区也重新归于平静,直到1900年的夏天再起波澜。

《清史稿》记载:

勞乃宣 字玉初,浙江桐乡人。同治十年进士,以知县分直隶。查涞水礼王府圈地,力请减租苏民困。光绪五年,初任临榆,日晨起坐堂皇治官书,启重门,民有呼吁者,立亲讯之,使阍者不能隔吏役,吏役不能隔人民。其后居官二十馀年皆如之。曾国荃督师山海关,檄司文案。历南皮等县,畿辅州县遇道差,咸科於民有定额,而官取其赢。乃宣任蠡县,值谒陵事竣,赢支应钱千馀缗,储库备公用。任完县,购书万馀卷庋尊经阁。任吴桥,创里塾,农事毕,令民入塾,授以《弟子规》、《小学内篇》、《圣谕广训》诸书,岁尽始罢。先是宁津奸民陈二纠党为州郡害,土人称曰黑团,势甚炽。尝至南皮劫杀,乃宣会防营掩捕,擒陈二及其党数人磔於市,黑团遂绝。二十五年,义和拳起山东,蔓延於直、东各境,乃宣为《义和拳教门源流考》,张示晓谕,且申请奏颁禁止,不能行。景州有节小廷者,匪首也,号能降神。乃宣饬役捕治,纵士民环观,既受笞,号呼不能作神状,枭示之,匪乃不敢入境。明年,拳党入京,乃宣知大乱将作,适调吏部稽勋司主事,遂请急南归,浙抚任道镕延主浙江大学堂。寻入江督李兴锐幕,端方、周馥继任,咸礼重之。周馥从乃宣议,设简字学堂於金陵。初,宁河王照造官话字母,乃宣增其母韵声号为《合声简字谱》,俾江、浙语音相近处皆可通。三十四年,召入都,以四品京堂候补,充宪政编查馆参议、政务处提调。宣统元年,诏撰经史讲义,轮日进呈,疏请造就保姆,辅养圣德。二年,钦选资政院硕学通儒议员。法律馆奏进《新刑律》,乃宣摘其妨於父子之伦、长幼之序、男女之别者数条,提议修正之。授江宁提学使。三年,召为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兼学部副大臣。逊位议定,乞休去,隐居涞水。时士大夫多流寓青岛,德人尉礼贤立尊孔文社,延乃宣主社事,著《共和正解》。丁巳复辟,授法部尚书,乃宣时居曲阜,以衰老辞。卒,年七十有九。乃宣诵服儒先,践履不苟,而於古今政治,四裔情势,靡弗洞达,世目为通儒。著有《遗安录》、《古筹算考释》、《约章纂要》、《诗文稿》。

有评论:

勞乃宣 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旧杂陈背景下,持守“道则从古从旧,器则从今从新”的代表人物。身为晚清循吏,勞乃宣顽固地维护封建纪纲法度,热心复辟帝制活动;作为知名学者,勞乃宣醇儒抱负,且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西学,赵尔巽在《清史稿》中称赞勞乃宣“于古今政治、四裔情势靡弗洞达,世目为通儒”。民国成立后,勞乃宣以遗老自居,应德国传教士卫礼贤之邀寓居青岛,主持“尊孔书社”,创办藏书楼,参与礼贤书院管理,始终徘徊在民国初年新与旧的剧冲突中,挣扎在清末民初社会转型的历史漩涡里。

《意外邂逅青岛》:

勞乃宣 字季瑄,号玉初,1843年11月14日(清道光二十三年九月二十三日)出生于直隶广平(今河北永年)。他自称“幼沐家教”,沿着封建士大夫光宗耀祖的途径,“涉猎群籍”,“日夕玩诵,始知学问之道”。同治四年(1865),勞乃宣中恩科举人,十年(1871)以三甲第191名赐同进士出身。凭此成绩铨选待任时,勞乃宣未能留京,历任直隶地区南皮、完县、午桥、临榆、清苑、蠡县等知县20余年,曾三膺“卓异”。光绪二十六年(1900)六月,勞乃宣奉召进京,选授吏部稽勋司主事。面对这个好不容易熬出来的六品官衔,目睹大清帝国内忧外患的现实,勞乃宣“请于主事任内给假”,先后应盛宣怀、李兴锐、周馥、端方之邀做幕僚。

光绪三十四年(1908)四月,勞乃宣二次晋京,此次他幸运地得到了慈禧太后的召见,被授予四品京堂候补,旋任内阁会议政务处帮办提调、钦选资政院硕学通儒议员、江宁提学使,秩正三品。清廷“责任内阁”被袁世凯重组后,1911年11月,时年69岁的勞乃宣出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由于学务大臣唐景崇以病辞,勞乃宣兼署学部副大臣,并代理大臣。厕身中国教育最高领导层的勞乃宣却没有赢得历史的机缘,在风雨飘摇、鼎革图新之际,勞乃宣“自揣精力万难支持”,尤其“闻有逊位之说,力不能挽,乞罢而去”,遂于1912年1月决绝地离开了政治舞台,携眷蛰居于河北涞水之北的郭下村。

1913年勞乃宣自涞水移居青岛,发现“勞山之麓为吾家得姓之地”,于是便感慨“此行为归故乡矣”。1916年2月16日,勞乃宣在致罗振玉的信中曾谈及此事,谓:“勞山者,寒家最古之祖居也,此来为归故乡矣。”并嘱友人绘制《勞山归去来图》。勞乃宣在《自号勞山居士乞金谨斋为镌印章》还有这样的诗句:“缅维得姓始,我本山中人。新居托羁旅,旧泽遗先民。因以山自号,祖德怀清芬。” 可见勞乃宣认定崂山为自己的故乡。

1913年秋,寓居青岛的周馥凭当年两江总督幕主时期与勞乃宣的私谊,向德国传教士卫礼贤(原名理查德·威廉)推荐了勞乃宣。据卫礼贤称,“在此期间,一直和我保持友好关系的前巡抚周馥给我提了一个建议。他说:“你们欧洲人只了解中国文化的浅层和表面,没有一个人明白它的真正含义和真实深刻之处。原因在于你们从未接触过真正的中国学者。你曾拜作老师的乡村教师,他们也只了解些表面东西。因此毫不奇怪,欧洲人有关中国的知识只是一大堆垃圾。如果我给你引见一位老师,他的思想真正根植于中国精神之中,他会引导你探讨中国精神的深刻之处”。于是,勞乃宣从僻静的涞水故居移家青岛,开始了执杖暮年的青岛生活。与那些被迫跑到青岛的逊清遗老不同,勞乃宣是被邀请到青岛的,此时的青岛已有15年的德租历史,有着他先前所经都市完全不同的风貌。勞乃宣在青岛接触的卫礼贤,是德国强租青岛后同善会派来的传教士,这位新教牧师非但不是宗教狂热分子,反而痴迷于华夏思想与文化。也许前世有缘,看到勞乃宣的第一眼,卫礼贤就觉得“他和在梦中探访我的老者像极了”。勞乃宣与卫礼贤交往的细节,很多写在与罗振玉的信函中。如:“尉君以弟子自居,执礼甚恭,其人恂恂有儒者气象,殊难得也。”勞乃宣在青岛的居室为“尉君代租,有屋十间,月租价洋六十元,无庸自出。又月赠束脩五十元”。由于青岛生活费用昂贵,勞乃宣一家每月需八九十元,不敷三四十元则由里中庄产接济,勞乃宣感觉“足以自给”。勞乃宣对青岛的寓所十分满意,他在致罗振玉的信中称:“所居之屋,屋中可以看山,廊下可以观海,甚足适怀。” 桐乡勞氏是阳信勞氏一分支,这个家族数代为官,其中清代大臣勞乃宣,闻名遐迩。

该文认为:其实,半生颠沛、履历南北、晚年客居青岛的勞乃宣,并非真的在意祖籍归宿问题。在中国,士人与改朝换代向来有说不清的复杂关系,遗民、逸士的忠义思想及其逶迤而来的遗民精神,是用死和血书写的。勞乃宣发现,曾经忧心的亡国之危在令人气短的困局中演变为更严峻的危局,眼看着终生维护的大清天下瓦解倾倒,所有复辟的努力付诸东流,所有政治抱负再也无法实现,他可能意识到,“诚笃”和“不屈节”只会落得历史的讥讽。

点评:
  • 以上看似勞乃宣有多愁善感的负面情绪,其实,勞乃宣有丰富多彩的人生。主要精力在于著书立说、教育兴国方面。
  • 据载,勞乃宣寓居青岛约有8年时间,先后结集3本诗集,他把不尽的遗臣伤感寄托在血脉渊源的自然山水之中。1913年冬,勞乃宣在青岛结集的《釜麓草》收的是1911年至1913年冬写的61首诗,其中写在青岛的诗不多。而1913年冬至1914年秋收诗33首结集的《勞山草》,和1914年夏至1921年春由114首诗结集的《勞山后草》则基本都是青岛的作品。他的 《海滨步歌》《海滨德人旧炮台》《意国飞机莅岛》《游会泉谒恭邸》等篇什,具有弥补青岛历史文献价值。 晚年勞乃宣,回顾自己的一生留有这样的诗篇:

陈漠载笔侍严廊,讲幄风清惹御香。

更向广场争礼律,任把举国目为狂。

痴怀思返鲁阳戈,一纸空文惹大波。

徒使蟪蛄声满耳,斧柯莫假奈山何。

他最终没能看到中国的出路在何处,所以才会发出“奈山何”的无奈感慨。勞乃宣最后写道:

毕生心迹泯将迎,历遍崎岖视若平。

自问非夷亦非惠,孤怀留待后人评。

孤怀遗恨、苍茫荒凉的心迹清晰可见。只是,勞乃宣对客观公允的“后人评”十分渴望,成为一条牵动世人的神经。

1921年7月21日(夏历六月十七日),勞乃宣于青岛病逝,享年79岁。

关于勞乃宣的报道和记叙很多,其中有半岛网-半岛都市报(2014-11-18)《勞乃宣在青岛边做保守官吏边推广中国文化》一文,那是根据采访的报道:

身为晚清重臣,他顽固地维护封建纲常礼教,热心复辟帝制活动,甚至在清朝最后一位皇太后隆裕太后陵寝前上演了大骂孙宝琦的闹剧;作为知名学者,他醇儒抱负,首倡全国语言统一,最早呼吁简化汉字,推行汉语拼音 ,是中国汉字拼音史上正确解决方言与共同语关系的第一人,《清史稿》主编赵尔巽评价他对古今政治和各地风土人情无所不晓。民国成立前,他二十年如一日做清朝知县,后调入中央政府,怎奈大厦将倾,他回天乏力;民国成立后,他以遗老自居(点评:此说法欠公允,勞乃宣并非“以遗老自居”,他是造诣很深的重量级文人,并经人高人推荐而应邀辅助卫礼贤。)应德国传教士卫礼贤之邀寓居并终老青岛;他主持尊孔书社,花十年时间,助卫礼贤翻译《易经》,成为中国易学最早的国际传播者,卫礼贤将其引为良师挚友;忧清王朝之颠覆,恐中华典籍再覆秦焚书之辙,他建议修建的藏书楼成为当今市图书馆与礼贤中学图书馆奠基之作。他就是勞乃宣,一位爱作诗、爱交友,兼有县令、遗老、学者等多重身份。

报道续:

九中探访:仅听过名字

说起勞乃宣,世人对其知之甚少,甚至在其后半生主要学习和工作过的地方——礼贤书院(今青岛九中)内,记者也很难找到有关他的些许遗痕。

11月13日,记者来到位于上海路7号的青岛市九中校园内,当天正好是该校期中考试,校园里并没有什么人,只有卫礼贤与八位院士的铜像在和煦的阳光下默默注视着这所已经有113年历史的中学。考试间歇,记者曾询问多名该校学生是否知道卫礼贤与勞乃宣这两个人的故事,结果是,几乎所有学生知道卫礼贤,而只有一名同学听到过勞乃宣的名字。

九中校门朝西,地势很高,门口距离传达室的坡度少说有45度。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翟广顺说:“九中是礼贤书院旧址上建起来的,现在靠近上海路的校园西墙,原先就是书院的西侧边界,由于地势较高,过去这里叫‘教会山’。当时书院大门也位于现在校门以南不远的上海路上,当年,卫礼贤等德国专业技术人员与诸位清朝遗老就是从那里进入学院研习聚会的,其中就包括勞乃宣。”上了坡不远,就是大名鼎鼎的礼贤楼了。黄墙红瓦,德式门窗,楼前路两旁高树林立,环境十分幽静,依稀可以看到百年前,这里作为礼贤书院校舍与卫礼贤居所的风采;作为九中校史馆,今天这里是每位新生入学的第一课堂。上午10时许,在学校校办人员陪同下,记者在校史馆三层,卫礼贤简介下面不大的地方,找到了有关勞乃宣的资料:“勞乃宣,浙江桐乡人,同治十年进士,官至清学部副大臣(相当于今教育部副部长),为我国近代音韵学家,古算学家……”“我会跟新生讲,勞乃宣是唯一一个做过北大校长(京师大学堂总监)后担任中学校长的老师。”该校高三年级语文组组长陶文表示,“学生都对学校这段历史感到很骄傲。”

勞氏是何许人也?他又是缘何当了北大校长呢?

勞乃宣,字季瑄 ,号玉初,别署矩斋,晚号韧叟、勞山居士、无功老人。1843年11月14日生于直隶广平(今河北永年县)。勞家书香门第,勞乃宣父勞勋成、母沈蕊诗词俱佳,其外祖父沈涛师更是师从著名经学和训诂学家段玉裁治学,著述精湛。勞乃宣“幼沐家教”,为其日后经学与音韵学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勞乃宣的叔叔勞绩成因为参加剿灭太平军的战争落水淹死,“勞绩成无后,家人便把勞乃宣过继给了勞绩成”,勞乃宣曾孙勞志彬说。

同治十年(1871年),28岁的勞乃宣中了进士,在直隶(今河北)南皮、完县、吴桥、临榆、清宛、蠡县等县历任知县。在任上,他成了二十年如一日的勞模,没有升迁,也没有易职,这在清代的官吏之中是十分少见的。史料记载,勞乃宣担任县令时,勤奋工作,身体力行,是位深受百姓爱戴的父母官,但这样的好官却一直得不到升职。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六月,勞乃宣奉召进京引见,被慈禧太后选授为吏部稽勋司主事。后他“请假”南下。次年,他应津海关道盛宣怀之邀,出任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总理(校长),旋即又任浙江中西书院监院、浙江求实大学堂监督、浙江大学堂(浙江大学前身)总理(校长)。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初六日(11月26日),时年69岁的勞乃宣出任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总监督(校长),十一月兼署学部副大臣、代理大臣。然而此时的京师大学堂教习和学生无心学业,秩序混乱,以致停课。勞乃宣“自揣精力万难支持”,遂于十二月初三日(1912年1月21日)以病请辞,决绝地离开了任职不久的政治舞台。

1913年秋,当年的两江总督、此时正寓居青岛的周馥凭借与勞乃宣的私谊,在说服德国传教士卫礼贤后,向勞乃宣发出来青主持尊孔文社的邀请。10月,勞乃宣从僻静的涞水郭下村移家青岛,开始了执杖暮年的寓公生活。

清朝遗老:大骂陵寝前

作为一代清朝遗老,勞乃宣对于清朝这栋大厦,从骨子里难以割舍得下,这些从他的所作所为中都能得以体现。

1913年底,清朝最后一位太后隆裕太后陵墓修毕,正式入葬仪式在北京西陵举行。作为全心全意忠于清王朝的“复辟派”,勞氏当然不会错过这次入陵仪式,他全身衣着逊清官服,专程从青岛赶往北京。一到西陵便跪地恸哭,哀嚎之声如丧考妣。据鲁勇介绍,当时到场参加祭奠仪式的官员除了死忠的“复辟派”,还有以前清驻外公使孙宝琦为代表,身着一身西装出席的“贰臣派”。忠君爱国的勞乃宣哪里看得惯孙宝琦的这身打扮,冲上前去指着他的鼻子就大骂他是“洋鬼子”、“不要脸”,场面十分尴尬。

虽然隐居青岛,但勞乃宣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大清臣子的身份。毕业于青岛九中的文史专家鲁海向记者这样描述他的校长:“他当时在政治上很保守,德华大学请他去当教授,但是必须剪辫子,他不剪,也就没去。”翟广顺也告诉记者,勞乃宣还经常和刘廷琛等人密谈,和卫礼贤商议把德皇威廉二世的女儿嫁给溥仪。记者查阅到,不仅如此,勞乃宣还于1917年1月溥仪诞辰之时,“化装入北京,为溥仪祝寿”,奏呈“世界各国,德最强盛,倘陛下与德联姻,赴德留学,并允璧还青岛,则将来得德之助,重掌中国,实为易事。”此种言论被瑾妃斥为老怪物、“老糊涂”。1917年,原清朝学部副大臣刘廷琛联合军阀张勋复辟,并授勞乃宣为法部大臣,据多篇文献记载,勞乃宣欣然前往,当行至济南时,复辟失败,他颓然回青。不过,勞乃宣的曾孙勞志彬告诉记者,勞乃宣实际上就并没有去,“他自己的记载是‘以衰老辞’”。

不管怎样,张勋复辟的失败,彻底浇灭了复辟派最后的希望,勞乃宣一下子成了无根蒿草、飘水浮萍,幸运的是,他能够把全部时间和精力放到结交挚友、赋诗饮酒、藏书论道和翻译古籍上面,并散播到青岛的各个角落。

岛城寓居:韧叟闲不住

勞乃宣是一个有着尚古情怀的文人,共有一妻两妾、育2子4女。同治二年(1863),21岁的勞乃宣迎娶孔宪诒之女为妻,与曲阜孔家联姻,成为孔家女婿。第二年生下了长女勞緗 ,25岁那年生次女勞紡,两年后三女勞縝出世。勞乃宣32岁那年修纂《畿辅通志》时,他的长子勞絅章(字安文)降生了。不幸的是,1888年勞乃宣在蠡县任上,妻子“以疾卒于署中”。1890年勞乃宣纳妾牛氏,但未及一年牛氏又得病身亡。1892年,50岁的勞乃宣将阳信族兄家一潘姓婢女纳为妾。潘氏为勞乃宣生下了次子勞健章(字笃文)和幼女勞綝 ,寓居青岛的勞乃宣与潘氏所生子女及孙辈一起生活。原配发妻所生几个子女均已成家立业,但对寓青的勞乃宣牵挂有加,时时光顾省视,勞乃宣尽享天伦之乐。据《韧叟自订年谱》:“1914年春,子章自里中来岛省视,携健二子,缃、缜两女及孔氏外孙祥柯、祥勉、祥达,同游泰山,经曲阜至济宁扫墓而返青岛”。1920年9月,26岁的勞綝嫁沈增植子沈颎[jiǒng],“来岛借屋迎娶”。婚礼时,除早逝的勞紡外,全家团聚。

看似风光惬意,其实初到青岛的勞乃宣,内心应是百转千回、五味杂陈的。从这一时期他作的诗就可以窥见一斑。“经过莫制西州泪,碧血难招蜀道魂。”“山中甲子今何日,醉读《离骚》独问天。”寓居青岛十来年的时间里,他先后结集3本诗集,《釜麓草》《勞山草》和《勞山后草》,把无尽的伤感和遗憾全都寄托在了峻奇的自然山水之中 。无心插柳之举还为青岛提供了珍贵的文献,比如《海滨步歌》记载了栈桥1915年的风光,《海滨德人旧炮台》、《意国飞机莅岛》等记载了当时的历史事件。

为了转移悲凄愤懑的情绪,他做的一件事就是认祖归宗。他查出“勞”姓以祖先居于“勞山”以“山”为姓,所以说“勞山是吾家最古之祖居也,此行为归故乡矣”。因自诩“勞山居士”,能回到祖先曾生活过的地方,他非常高兴,专门请金甸丞为自己画了一幅《崂山归去来图》并题诗:“东海勞山本故邱,遥遥先泽数千秋。此来便做家乡看,莫认乘桴汗漫游。”可见此时的他已自认崂山为自己的故乡。

赋闲在家时,他参加了当时岛城各种社交活动和联谊会,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周馥、勞乃宣、吕海寰、陆润庠等十人以诗、书、画相会,组成的青岛“十老会”。他又与在青岛的日本汉学家, 《大青岛报》主编鬼头玉汝等8人结为文友,称“文中八仙”。又是“八仙”,又是“十友”,尽可赋诗,共饮美酒。此时,不知是青岛的美景让他暂时忘记了亡国的悲楚,还是他借助青岛的山海表达自己的情感。

书院往事:老师加学者

于幼年所承家学以及自身的科举之途,勞乃宣极为重视教育。还在他任县令的时期,他就为县学和书院筹集款项,并亲自登临讲堂课士。1913年,在受卫礼贤之邀来青岛后,他花很多时间与之“讨论经籍”。卫礼贤最终成为世界著名的汉学家,大多是受益于勞乃宣。

卫礼贤翻译了很多中国古代典籍,这时期出版的有《论语》、《孟子》、《大学》、《易经》等。有些又转译为英文,大部分是在勞乃宣帮助下译成的。尤其是《易经》,更是晦涩难懂,在这种情况下,勞乃宣耐心地为卫礼贤讲解,即使译完,还要再三品读,前后花了将近10年的时间。忧清王朝之颠覆,恐中华典籍再覆秦焚书之辙,在勞乃宣建议下,1914年,尊孔文社内矗立起一座两层、顶部覆盖红瓦的藏书楼。

而卫礼贤尊崇勞乃宣又到什么程度呢?勞乃宣刚来青岛时既没有本地户口,也没有房,卫礼贤于是替勞先生在礼贤书院东花园内租下十间房屋,不仅免月租杂费六十余洋元,还用孔子弟子拜孔子“自行束脩月赠五十元”的礼节作为学费。由于青岛生活费用昂贵,勞乃宣一家每月需八九十元,不敷的三四十元则由里中大户中产家庭接济。勞氏于是“足以自给”,“甚足适怀”。

那所100年前由徒弟给师傅租的房子在哪儿?据陶文回忆,在他印象中只有学校的礼贤楼完整保存到现在,其他都拆除了。勞乃宣的故居在九中附近,但应该不在九中里面。翟广顺说:“勞乃宣的故居距离尊孔文社较近,应该是在城阳路与济阳路交叉路口”。

除此之外,勞乃宣还是位语言文字学家。鸦片战争后,他就与梁启超、沈学(《盛世元音》)、王照(《官话合声字母》)等人一致指出,汉字繁难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遂掀起一场“切音字运动”。“我们上学时字典里用的就是勞乃宣提出的注音字母,有一些台湾现在还在用”,在鲁海看来,勞乃宣提出的这些意义重大,“汉字如果没有拼音学起来太难了。勞乃宣认为外国的小孩26个字母不用一年很快就学会了,中国的孩子光学汉字至少要学三年。所以他创立汉语拼音,鲁迅认为‘先进得很’。他还简化汉字,并提出统一各地方言,以北京官话为主,类似于现在的普通话”。此外,勞乃宣还是一位古算学家,在古筹算考证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1921年,进入暮年的勞乃宣,任礼贤中学(今青岛九中)校长,以教育部副部长身份任中学校长,可谓中国唯一一人。而就在当年7月21日,他即病逝,享年78岁。

在政治上,勞乃宣维护旧道,异常保守,在学术上,作为一位对于中西学均有所涉猎的学者,勞氏既有显著的进步性,也许是《桐乡勞先生遗稿》的桐乡勞氏这句“道则从古从旧,器则从新从今。”评价最为准确。


点评:
  • “道则从古从旧,器则从新从今。”这才是勞乃宣的治国理念的高度概括!
有关勞乃宣在青岛的生活及家人,半岛网-半岛都市报记者采访过勞乃宣的曾孙勞志彬。记者逄鑫珊介绍了采访过程,李敏娜编辑:
受访者:勞志彬,63岁,勞乃宣的曾孙,现居住于北京,已退休,曾多次寻找过曾祖父的踪迹。
记者: 勞乃宣在青岛生活的这段时间经济上是否比较宽裕?
勞志彬:

在青岛勞乃宣主要住在礼贤中学(今九中),经济上并不好,他当时的俸禄已经停掉了,辛亥革命推翻满清以后,他就没有俸禄没有工资了。他主要靠卫礼贤给他发工资,资助他当时在“尊孔 文社”讲学,他在那里主讲,又负责给卫礼贤讲四书五经。他对外语一窍不通,但他对外国的文化并不陌生,因为他曾搞过各国的约章摘要,这让卫礼贤觉得跟他有共通的地方,而且勞乃宣还博 学多才。

当时他的收入也就是中等,不算有钱人。因为他做京官时有一些积蓄,他用这些积蓄在他的故里浙江桐乡盖了一片房,买了一块地,这块地他可以收地租,于是就委托给了长子勞安文(絅章),每年勞安文替他收租,然后再给他送去以维持全家人的生活。

他来青岛有避难的意思,因为他在写些《共和新解》之类的反对共和的文章,所以革命党对他很反感。他在张勋复辟的时候历史上记载他去做了张勋的官,实际上他并没有去,他自己的记载是“以衰老辞”。他生活并不富裕,当时身边只有小儿子勞笃文(健章),就是我的祖父,他的小女儿勞綝曾经在青岛跟过他一段时间。

记者: 勞这个姓跟青岛很有渊源,而且勞家和孔家是不是也是几代结亲?
勞志彬:

勞这个姓,是指山为姓,勞乃宣认为自己的祖先就是来自于崂山,所以他对崂山有感情,还带着儿子搜集崂山所有的碑,把崂山所有的风景拍成照片,并做了题记,留了很多诗。

说起和孔家的姻缘比较复杂,孔家和勞家直到现在还有来往。勞乃宣有四个女儿,女儿当中比较成功的就是嫁到孔家的勞緗,孔家有个“洋八府”,是指家里不少人曾经留过洋,勞緗就是八府奶奶,在家里说话很有威望。

青岛著名的南园是根据孔祥勉的第二个妻子于南滨取的,孔祥勉的第一个妻子是勞乃宣的孙女,属于孔家和勞家的又一个回头亲。

记者: 勞乃宣在青岛的时候心境如何?
勞志彬:

其实,当时勞乃宣很不得意,一直沉浸在对旧王朝的怀恋当中,他一生做了20多年的小县官,做到了快50岁,他是个很勤奋的官僚,除了学问以外,还注重官声,口碑很好。后来闹义和拳 (义和团),他一直认为义和拳是乱党,是百姓当中的不法分子,他写了《义和拳考》,研究义和拳的来源和根源。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太后逃跑之前,他就曾经上书,慈禧并没有采纳他的 建议。

其实他一生没有做很大的官,熬了一辈子,快退休了,才因为搞音韵学,简化字,在周馥他们的极力推荐下,做到了四品京堂。他曾在南京搞了个简字学堂,搞得津津有味,还完成了他毕生最辉煌的著作——《增订合声简字》《重订合声简字谱》和《简字全谱》,以他一生南北宦游所积累的方言知识,为我们今天的汉语拼音做出了早期贡献。那段时间,他在几所学堂当过校长,仕途得意。然而,辛亥革命爆发,他的黄粱美梦破灭了,所以这时对自己的抱负很失落,很失望,后来因为几遭通缉,最后他得到周馥的推荐来到了青岛,投靠了卫礼贤。

记者: 父亲和祖父有没有跟您提到过曾祖父?
勞志彬:

他们很少提,我听到的也都是口口相传。

父亲出生于1917年,勞乃宣是1921年去世的,当年父亲才4岁,所以他没有什么记忆,他了解的都来源于我祖父的讲述。父亲很少给我们讲,后来因为文革被关押,出来以后话就更少了,直到他临去世的时候,还在写一些歪歪扭扭的字,当时他已经说不出话来了(我父亲是个高级工程师,在建筑业比较出名),他2003年去世后我发现他写字台上有一张纸,是推算年号和公历,我才意识到父亲是在推算勞乃宣的年谱。

记者: 您的祖父勞笃文也是个名家?
勞志彬:

是的,勞乃宣曾经在山东阳信编过《阳信勞氏族谱》,他把自己这一支的家谱交给了儿子勞笃文,《勞氏遗经堂支谱》是勞笃文在青岛做的。勞笃文年轻的时候一直生活在青岛,他和周家的 关系非常密切,他和周馥的孙子周叔弢一块长大。勞笃文博学多闻,治学严谨,他以“勞健”署名做的《老子道德经古本考》,至今仍为《老子道德经》研究领域的参考书目之一。他对文字、书 法也研究很深,小楷字非常出名,被周叔弢认为是百年来第一人。周叔弢后来从青岛到了天津,周家把唐山的纺织厂委托给勞笃文管理,直到他去世还是华新纺织厂的总经理。

最近周叔弢的小儿子跟我联系,希望和我一起把勞笃文的著作出版,我们已经和中华书局联系过,准备近期出版。

报道续篇:
“勞乃宣对复辟的态度并没有那么积极,他不是直接参与而是间接参与”
受访者:张立胜,1972年生,山东省宁津县人,北京师范大学史学博士,德州学院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及近代中国政治与文化名人。
记者: 您是什么机缘关注到勞乃宣这个人物的呢?
张立胜:

勞乃宣其实是一个文人,在过去他有政治立场,他属于守旧派,他反对民国反对革命,所以他的政治地位被淹没了,但他在学术上是有成就的,他留下的东西比较多,资料也非常丰富。在清 末民国他是有一定影响力的。

他的名气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在义和团运动之前他的名气不是很大,后来因为义和团,他才开始出名。

记者: 关于勞乃宣的籍贯有争议,有的说是河北广平(今河北永年),有的说是浙江桐乡,有的说是山东阳信,到底是哪个?
张立胜: 勞乃宣其实出生在河北广平府,他是出生在他的外祖父家,他外祖父是个知府,他妈当时应该是住在娘家,这不算籍贯,只是出生地。他妈住娘家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父亲在南京不是很安定,他外祖父是知府,家庭比较富裕。
记者: 勞乃宣在青岛的时间算比较长,您觉得他这段时间的心境是积极还是无奈呢?
张立胜:

他对复辟的态度我感觉并没有那么积极,他不是直接参与而是间接参与的,当时袁世凯请他去当参政他都拒绝了。1917年复辟的时候说他是参与者其实他没有到北京去。

他本身也没有忘记清朝,没有改变他的志向,他来青岛主要还是为了养家糊口,他当时在河北干得比较好,但是因为革命党人呆不下去了,到礼贤书院(青岛九中)时,卫礼贤给了他比较高的待遇。他其实在南方也有一部分家产,但是后来连房租都收不上来,他向外国人传播中国的学问,也符合他的理想,德国人还给他提供住宿,他为了迎合清朝也出去过几次,但主要是在青岛养老。

记者: 总觉得勞乃宣是个矛盾的人,一方面很保守,一方面又跟德国人合作,推广中国文化,您怎么评价他?
张立胜: 总的来说他是个保守的人,保守中有务实的部分,从长远来看还是有道理的。他对法律的一些观点,我觉得现在反而更适用一点。他的“礼法之争”也非常有影响,张之洞死了之后他就是另一派的代表人物,他考虑到中国环境变化没有那么快,完全西化不符合我国的国情,他认为中国农业社会的环境变不了的话,想从法律上完全西化是不适合的。现在来看,他和沈家本的争论也有一定的道理,现在有的书对他的评价还是挺高的。
记者: 他后来有句诗是“孤怀留待后人评”,他好像很在乎别人对他的评价,可是现在看来知道他的人并不多?
张立胜: 主要是研究的人少,再说他成名的时间也比较晚,年纪也比较大,他的学术比如音韵学我曾经也想学,可是没有坚持下去,因为这个东西实践性比较强,不是光看看理论就能懂的,音韵学是个很专门的学问,研究的人也少。他政治影响没那么大,主要是学官比较多,现在看来也挺厉害的,担任了三个名牌大学的校长,其中浙江大学比较长,有三年,其他时间都很短,这些也影响了别人对他的研究。在音韵学方面,他发表了好几本著作,用了前后二十多年时间,有三本著作印出来送给了很多亲朋好友,语言学家对他的音韵学评价还是很高的。他提倡“语同音”,就是全国都说一样的话,他为了普及教育,提高大众水平,从语言文字入手,在学术上有很多进步的地方。
“恰恰是他在青岛,晚年的理念成就了他,尤其是在教育界”
受访者:翟广顺,现任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青岛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著有《旅寓青岛教育名人现象研究》等。
记者: 当代普及教育中,提到勞乃宣的时候很少,其实他在中国文学方面很有地位?
翟广顺:

是的,1948年就曾把勞乃宣纳入中国大教育家21个人之一,和孔子、孟子、蔡炎培、张之洞这些人并列。

勞乃宣来到青岛是因为“尊孔文社”。“尊孔文社”藏书馆是青岛第一个近代意义上的图书馆。当时卫礼贤感觉自己会说中文很了不起,曾任两江总督的周馥刺激他,说你学中文也就刚刚擦了个边,我给你找个老师吧。卫礼贤一开始怀疑:你还能找个更高水平的人?没想到,周馥找来了勞乃宣。勞乃宣成就了卫礼贤,两人用了十年的时间才把《易经》译出来,后来《易经》的德文译出来后,现在的英文、法文、西班牙文等文本都是根据卫礼贤的德文翻译过来的。这要比翻译中文容易,因为不可能再有一个像勞乃宣这样学问功底那么深的人手把手地用十年功夫来讲解了。

记者: 勞乃宣有很多个身份,县令,幕僚,教育家,复辟者,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翟广顺:

这是勞乃宣的几大身份,其实他当县令那段时间非常长,20多年的时间,他很伤心,本以为就这样一直下去了,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周馥,做了周馥的幕僚,啪的一下就出来了。他要推广 普通话,要识字,恰恰对教育的贡献使他抬起身份来了。现在看《新华字典》后面编码的写法,1961年以前是没有汉语拼音的,就是用的这种写法。勞乃宣能够在语言上有建树就得益于他是河 北人,方言和普通话靠拢。这时的勞乃宣是个非常激进的人物。

当然,从政治方面讲,他毕竟是一个封建官吏,部级干部,自己的观念要为朝廷效忠。

记者: 对勞乃宣的评价往往是守旧,您为什么认为他激进呢?
翟广顺:

他当时在青岛的这段时间,因为与卫礼贤等人的接触,使他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他逐渐靠近了近代文化,他们的“尊孔文社”包括礼贤书院,经常请德华大学的一些人来上课,近水楼台对他形成了一定的影响。蒋楷是当时德华大学的总监督,等于是中国的总稽查,他当时为礼法之争拿了些材料,这些材料就是当时勞乃宣整理的,蒋楷印了200份拿去了北京。因此勞乃宣来青岛后,深受青岛环境的影响,他已经不是过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那个范儿了,也不是河北涞水那个范儿了,环境改变了人。恰恰是他在青岛这段时间,他晚年的理念成就了他,尤其是在教育界。他过去没有想到,能通过拼音让他名声大噪。


另有一篇寻根游记《溯源寻根南方行》,作者正是勞乃宣嫡曾孙勞志彬。作者文字史学功底造诣颇深,行文委婉流畅,笔下生辉。不愧为出自勞乃宣家门。记行与说史相结合,看似一篇寻根游记,实为一部勞氏家族史。那是一篇寻根游记美文,我读后即时将其摘录(详见附录)。

2018年夏天,我见到了作者勞志彬及其小弟志的,并与他们一起拜访了灵山、北海的勞氏宗亲。

总点评:
  • 桐乡勞氏分支世代不多,但是精英辈出,最为知名者为勞乃宣。乃宣公进士出身,从知县到大臣、校长,其实他更擅长后者。我们从上述介绍、研究、评论勞乃宣的文章中,基本可以较全面、完整了解乃宣公其人其事。他作为旧臣,忠君不难理解。但他作为旧朝士大夫,屡屡上书执着维护旧社会秩序,容不得乱党无法无天。在他看来,维护三纲五常等儒家礼制,就是维护社会法制。无论人们对他如何评价,说他守旧也好保皇也罢。但他也有新思想,主张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所以有评论勞乃宣“在政治上,勞乃宣维护旧道,异常保守,在学术上,作为一位对于中西学均有所涉猎的学者,勞氏既有显著的进步性”。用他《桐乡勞先生遗稿》那句“道则从古从旧,器则从新从今”,评乃宣公最为准确。其实,当官并非他之所长,缺乏政治人物的“灵活性”,他毕竟主要是文人,受过儒家文化熏陶。所以,他的重大贡献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对汉语语言学,其成就得到中国学界的充分肯定。
  • 乃宣公具有独特个性和近乎传奇的一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重一笔。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主人翁勞乃宣,是晚清保皇遗老。他的某些言行,曾被人贬讥,以致后世子孙亦受牵连。然而,勞乃宣作为著名学者,著书立说颇丰,备受尊崇和褒奖,其才华和学术贡献留名青史。如今,他的书文和学术思想,仍被作为中华文化遗产收藏和研究。
  • 此外,乃宣勞公对勞山与勞氏的信念,以及他孝祖敬宗的言行,更令我们敬佩。1893年他回故乡阳信续修了《勞氏族谱》,并为族谱写序,还出资修建了“勞氏祠堂”,亲笔写下“勞氏祠堂”的匾额。乃宣公以勞山之麓为吾家得姓之地,他自认为“是勞山者,寒家最古之祖居也,此来为归故乡矣。故嘱友人为绘《勞山归去来图》而以勞山自号焉“。他认定祖籍勞山,遂在《自号勞山居士乞金谨斋为镌印章》诗云:“缅维得姓始,我本山中人。新居托羁旅,旧泽遗先民。因以山自号,祖德怀清芬。”他认为,“东海勞山本故邱,逼遥先泽数千秋;此来便作家山看,莫认乘桴汗漫游。”所以,勞乃宣对勞山,乃至现代之称崂山,情有独钟,七十七岁还到过上下九水、柳树台等地。有人统计过,他对崂山吟诗数百首,诗作有《勞山草》《勞山后草》和《勞山词存》。他在《勞山草》自序中说:“癸丑冬,自涞水移居青岛。以在勞山之麓为吾家得姓之地固自号勞山居士。居此所得之诗,录为《勞山草》”。乃宣公除写大量崂山的诗外,还写游览青岛海滨和记叙历史事件的诗,如《海滨步歌》《海滨德人旧炮台》《游会泉谒恭邸》《意国飞机莅岛》等。

勞康泉 谨识 2017年冬 于广州 2020年 春更新

主要参考资料:
  • 桐乡《勞氏族谱》